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跟着非遗游钢城|非遗·颜庄村花鼓锣子篇

发布时间:Apr 18, 2023 | 作者:


颜庄村花鼓锣子历经百年,至今已有四代传人,是钢城区颜庄村流传的一种地方民间舞蹈,艺术表演形式丰富,具有集歌舞、说唱于一体的特点。由于以花鼓与铜锣为主要演出道具和伴奏乐器,故当地人称之为花鼓锣子,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遗项目。

颜庄村花鼓锣子早期表演形式由五名演员说唱表演,领舞者打腰鼓、第二人打小锣、第三人打夹板、第四人打小镣、第五人右手握油布伞。基本特征是“抖肩”、“弹跳”,表演时,由鼓带领全体跑“龙摆尾”出场,随即开始舞、唱、数板穿插表演,常用队形有“八字形串花”、“挖门式”、“转灯式”等,其主要动作为“蹦跳步”、“转跳步”、“马步蹲”等,并伴有“翘胡子”等滑稽可笑的动作,形成了欢乐喜庆的表演风格。曲调为鲁中民间小调,常用乐曲有“拜年歌”、“画扇面”等,多以民间故事传说、日常生活等为内容的唱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640 (5).jpg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挖掘整理,演唱形式与艺术风格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化,在表演中见景唱景、见物说物,时歌时舞,穿插进行,即兴性很强,使颜庄村花鼓锣子发扬光大,重放异彩,先后参加山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泰山国际登山节、山东省“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等一系列艺术展演,获得省创作表演一等奖、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健身操比赛梅花奖等全国、省内诸多奖项,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