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文化馆】油画风景03
发布时间:Oct 3, 2024 | 作者:
《莫特芳丹的回忆》与柯罗
《莫特芳丹的回忆》是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柯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卡米耶·柯罗(Corot.Camille,1796.7—1875.2)生活在政治上极其动荡的19世纪法国。他一生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1830年、1848年的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亲身经历和体验过拿破仑一世到拿破仑三世的兴亡;目睹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
与我们通常知道的艺术家相反,柯罗在成名之前并非像其他艺术家那样穷困潦倒,他家境富裕。以至于他自称是个画家,30多年却连一张画也未曾卖掉过,然而他每天早晨照样起来摆开画具作画,而且画得心安理得。这些都得益于他有个好父亲,当得知儿子不愿学做生意而是迷恋于画画时,就满足了他的要求,而且还发给他足够的费用。因此柯罗一开始学画生活就有了保障,并且多次到意大利等国游学。
柯罗的老师是当时法国最有名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家来萨隆和维克多·贝尔丹,两位老师都教导他要认真研究大自然。另一方面又告诫他,纯粹的风景画不是崇高的艺术,只有“历史的”风景画,才是崇高的艺术。于是柯罗来到了被认为具有古典主义精神和素材的罗马学习并寻找“历史的”风景。40岁时的柯罗来到了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这里他与巴比松画派的首领卢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巴比松的题材使柯罗真正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柯罗艺术风格的演变,与他的艺术生涯一样,是以缓慢而有规律的节奏进行的。他既没有遭到评论家的抨击,也没有能较早地得到荣誉,直到50岁时,柯罗才得到了早该属于他的荣誉勋章。此后20年中他的画变得更加流畅和滋润,《莫特芳丹的回忆》就是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
柯罗 莫特芳丹的回忆
莫特芳丹位于巴黎的北郊,柯罗曾经游历过那里,感受过那片迷人的景色,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景色回忆的产物。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是湖边的景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占据了画面右边的三分之二,左边是一棵小枯树,为了使画面平衡起来,画家在小枯树下又加了三个人物;远景是如镜的水面、林缘及其倒影,晨雾初散,清新的森林与湖面水汽构成了一种温暖湿润的感觉;婆娑起舞的树影和波光粼粼的水面,使得画面增添了无限的诗意;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野花。这是一个诗化了的大自然,是梦幻中的大自然,是艺术家对美的追忆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柯罗风景画的魅力所在:不是由于他的对景写生,而是由于他从生活中提炼出他所发现的美。
柯罗在风景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特殊的。他的创作是一座由古典主义风景画过渡到印象主义风景画的桥梁。柯罗风景画的特征之一就是在画中画了不少人物。此画亦然,只是不像他早年古典主义时期那样加入神话人物,而是现实主义的:一个穿着红裙的妇女仰头举臂采摘树干上的蘑菇,三人组合疏密有致、高低错落,使整个画面更加显得生意盎然。画树,是柯罗的绝活,也是他的又一特征,他可以将树画得像在动一样。在此之前的古典主义者认为形是至高无上的,万物皆有形,树叶也不例外,必须一丝不苟一片一片地画出来。柯罗的树叶却是朦胧的,模糊不清的,有点像中国画的晕染效果,这种树叶的朦胧又与树干的坚挺形成了虚实对比,使画面更具抒情性。
柯罗把自己比作百灵鸟,一生为大自然歌唱。他热爱大自然,关心祖国的命运,热情对待朋友,因此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作品意境深远,以中国山水画的“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方法进行创作,以大自然为师,表现意境,反对模仿前人。他的艺术像一座桥梁,继承了17世纪普桑风景画的优秀传统,又对现实主义的印象派有着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