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手机拍摄制作照片和视频15

发布时间:Nov 15, 2024 | 作者:


手机制作视频的基本原则


我们已向大家介绍了手机如何把照片制作成准视频或把多段视频(镜头或画面)制作成影视片的方法,或许大家有了实际操作的体验和切身的感受,也有了一些感悟、认识吧。基于此,接下来讲的内容,可进一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理解手机编辑制作视频的基本原则及方法、技巧等问题,也可进一步提升手机拍摄、编辑、制作视频(准视频)的能力和水平。

借鉴电视片(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的制作理论、经验,下面我们着重介绍手机编辑制作视频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等。不过要说明的是,电视行业所说的编辑制作是指包括镜头拍摄、采访、镜头剪辑、画面编辑、上字幕、配音配乐、特技处理(三维、动漫)、节目包装等整个过程。而这里所说的编辑制作,仅指其中的镜头(画面)剪辑、画面编辑,具体来说就是与镜头(画面)剪辑、画面编辑相关的镜头(画面)组接、景别运用等原则及其方法。

镜头(画面)组接与景别运用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镜头(画面)组接时,要注意景别的运用;景别运用时,要考虑镜头(画面)的组接,比如镜头是固定拍摄的还是运动拍摄的?画面内容是什么?所以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介绍。

我们一直在强调,镜头(画面)组接和景别运用要符合人类的生活习惯和认识规律,不能让人在视觉上有不舒服的感觉,在思维上有不符合人类生活、生产及思维逻辑的感觉。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要注意镜头(画面)内部形象组合的逻辑性和时空变化的合理性,要注意景别运用符合人类正常的视觉感受和逻辑思维。

因此镜头(画面)组接和景别运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手机编辑制作视频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两点:第一,要符合事物生存、发展规律。大自然中任何事物都有必然的生存、发展规律。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类都习惯于按这样的发展规律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违背了这样的规律,我们所拍摄、编辑、制作的视频,既不能很好地表现内容,表达思想、情感,又会扰乱受众的思维,让人看不明白。第二,要有时空意识。要遵循轴线规律,不能违背轴线规律。对于一个空间而言,人们看到的人或景物应该是在三个维度的某个位置,在视觉中会形成上下、左右、远近的立体影像。遵循轴线规律,就是让人或景物合乎逻辑地展现在视频中。

镜头(画面)组接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1.镜头(画面)组接的基本原则

第一,动接动,静接静。

“动接动”的“动”指的是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运动状态以及镜头(画面)本身是运动拍摄的;“静接静”的“静”指的是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相对静止状态以及镜头(画面)本身是固定拍摄的。

动接动、静接静的镜头(画面)组接基本原则,就是利用镜头(画面)状态、节奏的一致性来进行衔接,这样就会自然、顺畅,不急促、突兀。

上述概念性太强,大家或许有些不理解,这里我们通俗地对动接动、静接静解释一下。

“动接动”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运动状态。比如某人跑步,第一个镜头(画面)是固定拍摄的跑步全景。第二个镜头(画面)是固定拍摄的跑步近景。这两个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就是“动接动”。 二是镜头(画面)是运动拍摄的。比如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画面),第一个镜头(画面)是推镜头。第二个镜头是摇镜头。这两个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也是“动接动”。不过“动接动”组接要注意镜头(画面)被拍摄内容、景别、运动方式和方向的变化,以及镜头(画面)起幅、落幅的取舍。比如摇镜头,第一个镜头是从左向右摇,第二个镜头是从右向左摇,这两个摇镜头可以组接在一起吗?有人说可以,但最好不要这样做。从左向右摇,再从右向左摇,看的人是不是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摆动脑袋?是不是有些头晕?要是摇与推、拉、移等运动镜头组接在一起,是可以的,就是被拍摄的内容在不一样的同时,前一个镜头(画面)的落幅和后一个镜头(画面)的起幅绝不能没有,而且时间要稍长一些。有时我们看到有些运动镜头的组接,比如摇镜头接推镜头,可以不要前一个镜头的落幅和后一个镜头的起幅,直接组接在一起。这样的“动接动”组接,也能说得过去。只要让人不眼花缭乱,又不莫名其妙,符合人类生存、生活常理及思维逻辑就可以。

“静接静”好理解,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是相对静止的状态,比如被拍摄者是山川、湖泊、草原等,而且镜头(画面)是固定拍摄的,即便镜头(画面)内被拍摄者处于运动状态,也不是运动拍摄的。这些镜头(画面)的组接,只要把握好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景别运用,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动与静两个镜头(画面)可以组接在一起吗?没问题,要注意前后两个镜头(画面)内容的呼应关系,若没有呼应关系,就要把握好起幅和落幅的时间,不能急促停止而没有停留。

第二,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

连续构成是指用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顺畅地表现同一个主体的动作或事物发展的流程,侧重于外部画面的造型因素和主体动作的连续,如某一奔跑的百米运动员等。对这一运动过程,采用不同拍摄角度、不同拍摄距离等拍摄多个镜头(画面)。

连续构成组接镜头(画面)的基本特点,一是每个镜头表现的是被拍摄者在整个工作或动作中的一部分或局部,镜头(画面)与镜头(画面)之间在形体、动作、语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承接性。二是整个工作或动作的基本顺序不能颠倒,也就是镜头(画面)组接时要按照镜头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例如下页图一、图二、图三这三个镜头(画面),下页图一为分切烤羊肉,下页图二为分切好的烤羊肉准备装盘,下页图三为烤羊肉装盘。这三个镜头(画面)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过程,人们看到后自然就明白在做什么,无需多言。这就是连续构成组接镜头(画面)基本特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连续构成中,组接镜头(画面)的一般做法,一是根据动作的变化确定剪接点。若把图四与图五组接在一起,图五就是一个剪接点,因为图五相对于图四而言,动作变化更为明显。二是镜头转换处要有明显的视距变化。图六与图七相比,景别变化明显,两者无论怎么组接,都可以作为转换镜头(画面)组接另一个镜头(画面)。当然,要看组接的是什么景别或内容的镜头(画面)。如果景别一样,内容不同,可随便组接;如果景别不同,内容相同,要选景别不同的,或是将这两个镜头(画面)的顺序调换。三是镜头转换处要有明显的视角变化,如图八与图九对照。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对列构成是指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画面)表现的是不同被拍摄者的状态。由于画面中的不同主体在变化,所以相连镜头(画面)之间往往被视为存在着呼应、对比等某种逻辑关系,并且因此创造性地揭示出一种新的含义或者发展出新的情绪效果,这就是镜头(画面)的对列作用。

这些镜头(画面)基本特点,一是被拍摄者及其运动状态在不断地变换,有时可能不一定符合生活逻辑,但符合人类的思维逻辑。二是通过对这些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状态等的展现,可表达某种含义,揭示内在本质联系。

对列构成中的镜头组接一般做法,一是不同被拍摄者的镜头(画面)组接,不一定有视距的变化,同景别或不同景别都可以相接,但要注意拍摄角度的变化,一个拍摄角度,即“一顺子”。二是不同被拍摄者的镜头(画面)组接应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上面的一组镜头(画面),大家看了后,再与我们刚才说的联系在一起,有何感受?这些镜头(画面)的顺序是可以调整的。为什么要把图二与图三组接在一起呢?因为孙悟空从田野上腾飞而来,环视四方,看到乡村豆,这是自然组接。但这留下了悬念。孙悟空真是只为乡村豆而来吗?当然不是,后面还有大餐呢。有趣吧!

镜头(画面)组接的原则理解起来很简单,但要悟透了、玩活了、玩出艺术却不容易!

2. 镜头(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主要有切换、淡变和化变。

切换,就是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画面),像是串糖葫芦一样,不讲组接的技巧性,让镜头(画面)之间快速转换。这种组接方法,经常使用于动作、剧情相连的镜头(画面)之间,是电视新闻片各镜头(画面)之间常用的组接形式。

图一 

图二 

图三

淡变和化变,就是两个镜头(画面)转场时相互渐变,一个镜头(画面)逐渐隐没,另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显现,让镜头(画面)之间缓慢过渡,不像切换那样快速转换。根据镜头(画面)的过渡情况,可以分为淡变和化变两种形式。

淡变,指屏幕上镜头(画面)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地缓慢地变换。它有三种形式:一是淡入,是画面从没有到逐渐清晰地显示。它有引人入胜的意思,多用在视频某一段落的开始,表示起点。二是淡出,与淡入相反,是画面从有到逐渐没有。它多用在段落结尾处,表示某一段落的结束。三是淡出淡入或淡入淡出,一般用在两个镜头之间,即前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没有了,后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显现出来。淡入淡出则相反。淡出淡入的时间,一般可控制在2秒左右。

化变,与淡变形式差不多。化变时,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的转场存在一个重叠的过渡阶段,即在前一个镜头(画面)逐渐隐没的同时,后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显现,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图一 

图二 

图三

化变用在内容上有紧密联系的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画面转场时间越慢,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

化变的主要作用,一是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例如表示冬去春来,前一个镜头冰雪消融,下一个镜头(画面)桃花盛开,画面交替,缓慢过渡。二是起到视觉缓冲作用。对连续出现的同一主体以及构图或景别相似的镜头(画面),直接切换容易造成画面跳动。使用化变转换,就会自然、流畅地连接起来。

景别运用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我们知道景别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景别。景别运用主要讲的是镜头(画面)组接时景别之间要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相同或相邻景别的镜头(画面)不宜组接在一起,比如全景接全景、全景接中景等。当然,我们也经常看到,有这样的组接方式,比如电视新闻片。但在非电视新闻片中,这样的组接一般会做淡变和化变等方式的处理,尽量不会用切换方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镜头(画面)跳动,让受众看得不舒服。若是用切换方式,常被电视专业人士看作“硬切”。电视新闻特别是会议新闻,在编辑组接镜头(画面)时多采用这种方式。

景别运用的基本原则是镜头(画面)不跳动、顺畅、合理。合理,是指镜头(画面)内容要符合我们前面讲的那些原则,也指镜头(画面)组接内容的连续性,视频主题的一致性。比如前一个镜头(画面)展现的内容,与后一个镜头展现的内容要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而不是驴头对不上马嘴,风马牛不相及,任何逻辑关系都没有。

景别运用的基本原则有三点。

第一,景别与景别之间要有明显的变化,否则镜头(画面)将产生明显的跳动,给受众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图一接图二,也可以调过来组接。因为两个镜头(画面)的景别有明显变化,图一为中景,图二为特写,中景接特写或特写接中景。

图一 

图二

第二,景别差异不大时,必须采用拍摄角度不同的镜头(画面)来组接。特别是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镜头(画面),两者的景别差别不大,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否则产生的跳动会更大,好像一个连续镜头从中间被掐掉了一段,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图三为中近景,图四为近景。两个镜头(画面)的景别虽相邻,相差不大,但拍摄角度不一样。我们看到的电视会议新闻,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拍摄角度的调整,将景别相差不大的一些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的。

图三 

图四

第三,景别相同或相近的镜头(画面),内容又相同或相近,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组接在一起,而内容不同可以组接在一起。图一、图二均为全景,但内容不同,两个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也是可以的。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在一段较长的视频中连续这样组接镜头(画面)。长时间让观众看这样的视频,很疲惫,因为景别变化不大,就像语言平铺直叙一样,平淡无味。所以要运用不同景别来表现、表达,发挥好景别的作用。

图一 

图二

景别运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点。

第一,景别不相邻、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镜头(画面)可以组接在一起,如全景接近景。景别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差却很大,甚至是相反,这样的镜头(画面)一般不宜组接在一起。这两种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中间要有转换镜头(画面)。转换镜头(画面)要与前后镜头(画面)中的任何一个镜头(画面)有合理的逻辑关系,而且景别是特写。若硬要组接的话,要注意其合理性。

图三 

图四

第二,景别相邻或相同、内容不相同的镜头(画面)可以组接在一起,比如电视会议新闻。景别相同或相邻、内容又相同的镜头(画面)不应组接在一起。

图一 

图二

第三,尽量不要大景别与大景别组接在一起,而小景别与小景别组合可以用,但不能乱用、滥用。因为大景别如远景、全景,所展示的场面宏大、壮观,如果两个大景别组接在一起,往往会产生跳动,带给受众不舒服的感觉。小景别如近景、特写,所展示的是人或景物的细节,受众视线关注在镜头(画面)所展现的某一点上,景别的变化在不经意间被淡化了,带给受众的感受不是特别强烈。不过,乱用、滥用小景别与小景别组合,也会让受众感到平淡、乏味、不舒服的。

第四,内容相同或相近、景别相同或相邻的镜头必须组接在一起,应采用淡入淡出等方式处理。

镜头组接和景别运用,既有技术的操作,又有艺术的感悟。实践出真知,只有多实践、多思考,才能悟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创作灵感,制作具有艺术魅力的视频。

合理地组接越轴镜头(画面)


越轴,主要是打破了时空界限,扰乱了人们的正常思维逻辑。合理地组接越轴或跳轴镜头(画面),是为了回归时空变化的合理性,避免扰乱人们的正常思维逻辑。前面我们介绍了拍摄时要有时空意识,注意遵循轴线规律,避免越轴的情况出现。如果组接镜头(画面)时,已拍摄的镜头越轴情况多,其重要性是其他镜头(画面)不能替代的,必须要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合理地组接越轴镜头(画面),而不给受众带来视觉上不舒服、思维上不明白的感觉。

图一为爷爷与孙子下棋的远景,图二为爷孙两人下棋的全景正面,图三、图四分别为爷孙脸部的特写,图五为孙子下棋时的手部特写,图六为爷孙两人下棋的背面全景,即越轴镜头(画面)(与图二拍摄角度相反),图七、图八分别为爷孙两人下棋的侧全景。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以这些镜头(画面)进行合理地组接越轴镜头(画面),我们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用一个特写镜头(画面)或空镜头(画面)或一个骑轴镜头(画面)插入两个镜头(画面)之间,让后一个镜头(画面)合理地越轴。将图五插入图二与图六之间,即图二接图五接图六。

图二

图五

图六

第二,利用主观镜头(画面)越轴。通过镜头(画面)中的人物视线引导受众的视线,从而缓解越轴的凸突感。将图三或图四,插入图七或图八与图六之间,即图七接图三接图六。

图七 

图三

图六

第三,利用远景或全景镜头(画面)越轴。在远景或全景中,运动者动感减弱,形象不明显。一般在两个速度不很快、相反方向运动的镜头(画面)之间,插入一个远景或全景镜头(画面),冲淡了受众的注意力。将图一插入图七或图八与图二之间,即图八接图一接图二。

图八 

图一

图二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组接越轴镜头(画面)的技巧。不过,原则上讲,这些技巧有违专业要求或规范,我们不主张这样做。所以还请大家在拍摄时就要想到编辑制作视频是如何运用景别的,尽可能按专业要求去拍摄,不要乱拍胡拍。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