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素描静物标准范画01

发布时间:Dec 13, 2024 | 作者:


认识调子素描的光影关系

三大面

物体受光线照射,不同朝向面因受光的强弱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明暗,无论多复杂的物体我们都可以概括为三个面,分别是黑、白、灰。物体有了黑、白、灰后就有了立体感,画面有了黑、白、灰后调子就开始丰富。

五大调

在三大面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丰富的深浅变化,它是调子素描的灵魂,也是初学者较难掌握的。只有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将它们完整地表现出来。

1.高光:离光源最近,画面上最亮的地方,有了它,画面就有了生气。

2.中灰:处于物体由暗到亮的过渡带,物体的质感和层次在这里表现出来。

3.明暗交界:光源和反光都无法照射到的部位,往往比较暗,但又不是一条黑带,它会因为所处位置不同其深浅也有所区别,如同人的脊椎骨一样,没有了它物体就“立”不起来。

4.反光:处在物体暗部,受周围环境的反光照射而形成,其亮度比物体亮部弱,它的微妙变化与离台面远近有关系,没有了它物体就不“透气”,物体也无法与背景脱离开。

5.投影:物体遮挡光源后在台面上留下的阴影,离物体越近颜色越深,离物体越远因周围环境反光颜色越浅,其边缘也越模糊。

三大面

image

五大调

image

静物写生的透视

静物写生素描中,透视画法十分重要。开始构图阶段中首先就涉及透视问题,透视对造型、空间等有着直接说明作用。视平线的变化会使同一组静物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造型也会因此而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化,空间的表现更是离不开透视关系的正确表现。焦点透视中视平线与视点的垂线构成十字,这就是中心点。视点与对象的距离称为距点,它关系到透视变化的大小,距点离对象越近,透视变化越大,反之变化则小。平行线的透视在视平线的交叉点称之为灭点。视平线、中心点、距点和灭点是几何透视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透视学中的理论是比较复杂的,基本的概念与透视法则一定要弄明白,必要时要画透视线,以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当然实际应用中还是要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否则陷进去就不能自拔,理解的目的是让我们去更深刻地感觉。

image

image

image

静物写生的构图

image

A字形或梯形给人以稳固的坚实感,图形有和平、圆满的寓意等。实际绘画构图中的形式是十分丰富的,这几种形式只是基本的,要在实践中去体会构图中所包含的规律和产生的艺术魅力。

image

斜线给人以不稳定的动感,生活中的经验给予我们这种感觉。这幅金属管道与阀门的写生素描不仅有流动感,同时还赋予画面极大的扩张力。

image

中心式的构图一般是对象处于画面中央,如果以画面水平与垂直的1/2处做十字分隔,形成的四个区域,会呈现大致平均的状况,这幅柱头石膏的写生素描采用的构图就是中心式的,表现了对象庄重、典雅的美。

image

水平式构图在风景画中是经常运用的,地平线与水平线都使人联想到安静与开阔,横向的桌平面边线把画面分成一黑一白两部分,几个生活中的废弃物刻画得十分细致、生动,黑色衬布“流动”的布纹与白色墙面上的玻璃的变化,使构图丰富了许多,画面有强烈的现代感。

image

拱形在建筑中被广泛运用,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分解顶部重力使建筑坚固,形式上给人以无限稳定与和谐的感觉。

image

V字形的构图有着很强的向上扩张的力量。

image

对称式构图是常用的形式,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更是多见,平衡是它的最大特征。铺着黑色桌布的方桌与包扎的柱形瓶子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稳定而匀称,瓶口右侧的绳子与桌面左侧的树叶形成呼应,使原本有些平板的对称构图有了生动的变化。

image

image

静物写生素描的方法与步骤

步骤一:面对已经摆好的静物,通过观察分析后明确意图,确定角度和视点,注意不要使物体形成三点一线或重叠和并列等,要充满画面并保持画面完整,开始构图可以借助水平线、垂直线或关联线去画对象的基本形。这对抓准基本形特别是对象形体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利。在“经营位置”时,不仅仅考虑对象的外轮廓,还要关注画面中黑、白、灰的关系,包括形态、面积与变化等。不要以为上“调子”是后来的事,实际上当你确定了形的位置的同时,已经确定了它们的黑白关系,这会直接关系到作品完成后的效果。开始阶段一定要概括,我们的经验是对形认识得越简单,越容易抓准。

image

步骤二:注意对象的形体特征,开始不要过多注意对象表面的细节。一般从暗部画起,设法区分明暗部之间的差别。明暗交界线的变化是关键,因为明暗交界线是形体转折的部位,也是形体特征表现最鲜明的地方,运用调子语言去表现时,要重点刻画明暗交界线的变化;同时还要把它们“串”起来画,从而使形体连贯、结实。在不同角度光源下,形体不同方向的体面会呈现不同深浅层次,那么不同深浅的色调也必然反过来说明形体。就同一色质的物体而言,一般情况下背光部分的反光再浅也会重于受光部的灰面;反之受光部分的灰面再重也亮于背光面的反光部分。素描中常出现“花”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画面中两个基本部分大的区别。静物是由不同色度的物体组成,关注光影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象应有色度的区别,我们在画面上所画的色调实际上是条件色与固有色度的综合。光影素描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对象结构的忽视。一方面暗部“吸收”形体,会使结构关系淡化;另一方面光影产生的美感经常会引起我们的兴趣。虽然这些也是应该关注的,但更重要的还是注重对象形体与结构的表现。

image

步骤三:局部深入一般是从画面中最强烈的部分开始,也可以从你最感兴趣的部分画起,当然后一种方法会使你尽快抓住动人的地方,但这要求作者有更强的整体意识,否则容易失去对画面的控制。两种方法都要求我们对对象的关系有一个大的认识,也就是对对象“秩序”的理解与控制。深入必然要从局部画起,否则只能是大关系来回画,总是画大概,绘画中细节的真实入微的描绘,可以使画面丰富并增强画面的生动性。细节刻画的深入不仅是能力强的表示,更是作者敏锐感受力的体现。不要怕细部的深入会影响大关系,绘画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破坏大关系“平衡”中,再创造新的“平衡”的过程。这种反复的“循环”使我们不断地提高和进步。重要的是要“画进去”,还要“跳出来”,“进去”是深入,“出来”是找大关系,只有二者的结合,才是我们画好素描的关键所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局部—整体。深入过程中质地与量感的表达十分重要,比如罐子沉甸甸的,铜壶硬、薄而精细的感觉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对静物边线的处理来表现的。同时边线的变化也可以很好地说明空间以及静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image

步骤四:调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力求回到开始的大感觉上来,认识局部深入后画面整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做出处理。调整可以是加或减,或强或弱,要看情况而定,这时要注意画面节奏与秩序的控制。空间关系是相对的,“推过去”、“拉过来”都可以,要看画面的需要和个人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理解虚与实,虚、实是表现空间的重要手段,虚要虚得肯定,克服含糊;相反实要注意生动,克服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