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撮头子戏(蟠龙梆子)


撮头子戏(蟠龙梆子)发展最初形成于十九世纪中期,在山西冀州,有个叫张成新的道士,传道至下陈家庄,见村南一条蟠龙环绕村北凤山呈龙凤呈祥之兆,见此风水宝地后,他定居此处。后娶韩氏才女为妻,夫妻二人酷爱文艺,将下陈家庄韩门清祖辈传唱的“撮头子调”和本地流传的“汶上调”融合为一种新的舞台艺术——俗称“老婆调”,后来经过改革创新,发展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蟠龙梆子”。它以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结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及反应当代的新人、新事、新物、新内容。

辛庄镇下陈村蟠龙梆子剧团成形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文革后期解散,于2002年冬重新组建。主要演出形式为戏曲“蟠龙梆子”。“蟠龙梆子”原名:撮头子调,俗称“老婆调”,中国独具一格的“板腔体”地方梆子剧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曲牌音乐19个,唱腔板式21个,演出过剧目110余个,发展演变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剧团由一个仅剩11人,濒临解散的小剧团发展成为了全团业余演职人员121名,拥有专业舞台、音像、道具、影视设备、文化下乡车等总价值约54万元,总注入资金117.6万元,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文艺团体。剧团下设剧务、编导、演员、喜庆、影视、培训6个部门和大型鼓乐队,机制完整、职责分明、组织有序、纪律严明,节目诙谐幽默,表演形式多样化。

“耿耿忠心宣传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孜孜不倦发扬传统文化的风味风采”为工作目标,在内容上以国家大事和紧扣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为题材,创作各类作品。共创作作品97件,约130.7万字;策划、举办文化活动53项,合计2900多次,观看总人次180万左右,其中公益活动及演出2300多次,主办赛事活动3项,共计63场,商业活动约2000次;演出过古装剧目70出,现代节目一百多个。演出的节目深受领导的好评和群众的欢迎。

剧团的原创作品《老头也疯狂》曾被好客山东贺年会评为“最具平民化贺岁剧”、小品《想煞病》曾被省文明办评为“最佳原创作品”、小戏《装病》、《今天是你的生日》曾被评为莱芜市职工文艺汇演一等奖。

剧团曾被省委宣传部评为“送戏下乡先进单位”、被省文化厅评为“农村优秀文化团队”、被莱芜市、钢城区连年评为“文化改革先进单位”、“农村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剧团多年来一直扎根于农村,活跃群众文化,事迹曾受到中国日报(专版)、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CCTV1《焦点访谈》(专访)、CCTV2《第一时间》、CCTV7《聚焦三农》(专访)、《乡村大世界》、CCTV13《新闻直播间》、中国农民网、中国戏剧网、中国农业国际影视杂志(专访)、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卫视、山东齐鲁、山东农科、山东公共、山东少儿、山东教育卫视、辽宁卫视、重庆卫视、大众网、山东远程教育网、莱芜日报、鲁中晨刊、赢周刊、莱芜电台、莱芜综合、莱芜科教、莱芜影视、莱芜公共、莱芜新闻网、莱芜传媒网、钢城区报道、文明钢城、莱钢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