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陶刻技艺项目
2018年5月公布为区级非遗项目。陶刻是指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胚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它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壶艺之中,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段。陶刻,顾名思义就是在陶坯上进行书画创作,再镌刻成形,使之具有一定的欣赏与把玩功效。历史上最早在陶坯上刻画符号的时间,我们可以上塑到远古的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之一,陶器作为一种直接来自于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工艺美术产品,在其表现形式方面体现出人类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强烈的美学思想。数千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紫砂壶,在民族的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无疑是凝聚了制作者的情感,并带着泥土的芬芳,展示出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式,王传友师承陈左黄大师,把篆刻艺术先是在宜兴紫砂事业上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然后又把陶刻艺术传到了莱芜,在莱芜一带广受弟子,填补了莱芜陶刻艺术的空白。紫砂陶以素面素心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天然材质所蕴含的淳朴、典雅、精致、含蓄的肌理之美,当然也有不少艺人在紫砂陶表面进行装饰,以提高不同人群对它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观赏性。紫砂陶刻,是所有装饰中最具代表性和独创性的技艺手法,是将诗文、金石、书法、绘画以及篆刻诸多艺术在紫砂器上的结合和运用,蕴含着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陶刻作为紫砂陶装饰的主流。对于紫砂陶刻,文人的介入,无疑是将其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而作为一名陶刻艺术家,首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书画功底,雕刻手法,这三者我以为缺一不可。陶刻是以刀代笔,在壶坯上书写刻画的艺术,既要表现出书画的意蕴,更要再现出用刀的韵味,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真正而又完整的艺术效果。王传友所做的王氏陶刻艺术,在莱芜一带有很高的威望,有很好的商业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