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图书馆】中国旅游日丨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发布时间:May 19, 2022 | 作者:



image.png


图片

image.png


2022.5.19

                                                                                                                                                 

中国旅游日

400多年前的这一天,

徐霞客写下了游历天下的第一篇游记。

为了纪念他取得的伟大成就,

2011年,国务院将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如今因为疫情的原因,

“旅游”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

然而正如一句话所说: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被疫情封印了脚步的我们,

灵魂依然自由,对远方依旧充满向往。


海涅曾说: 

“冬天从这里夺走的,春天会交还给你”,

中国旅游日,我们向“行者”致敬,

一起探寻旅行的意义的同时,

国粹君也想告诉大家:

怀揣一份热爱,我们终将奔赴山海,

以最好的姿态,成就最美的未来!



大道无痕,行者无疆


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的最末一天(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西门,向天台山行去。



这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开启新旅程的徐霞客心情十分愉悦。

他在《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中写道:“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短短十二字,充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

用今天的话说,他一辈子“在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image.png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明朝末年人。出生于江苏江阴诗书世家。
 
徐霞客自小天资聪颖,博览家中万卷藏书,过目而不忘,被人称为“博雅君子”。

更难得的是,他从小就有遍游五岳的志愿,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在参加县试落第后,徐霞客禀父母:不愿为求功名而耗费终身。
 
古时候读书人大多走两条安稳的路,要么寒窗苦读走经济仕途之道,要么诗酒田园终老一生。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条险峻的路:去远方,去发现世界的另一面,也去发现另一个自己。

image.png

22岁时,徐霞客踏上了出游之路。

他头戴母亲做的远游冠,肩挑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此后直到五十四岁因病逝世,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2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徐霞客出行,通常:“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也就是说他主要是依靠徒步跋涉,累了就睡船上,睡山洞,实在不行随处借宿。
 
在“浙游日记”里,徐霞客写道:“欲归宿,托言马岭无宿店,遂止祠中。”马岭没有住宿的地方,就住在祠里。而这种情况,对他来说稀松平常。

至于吃,徐霞客更是尚轻简、随遇而食。

在“江右游记”里,徐霞客想寻觅马祖岩,途中:“心知已误,因避雨岩间,剖橘柚为午餐。”在“粤西游日记”里,他无奈地感慨:“惟竹豚未尝,而无奈其活不能携。”

image.png

与走马观花地赏景不同,徐霞客是一个用生命在旅行的人,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

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

image.png

三十余载风霜雨雪,六十万字笔耕不辍,徐霞客用自己的脚和笔完成了一部“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堪称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image.png

image.png
▲《徐霞客游记》刻本书影

1636年,50岁的徐霞客深感老病将至,酝酿已久的西行计划再不能迁延,毅然踏上旅途,开启了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
 
这一路,水陆兼程,美景与共:江西的名山古寺、广西的林立石峰、云南的风花雪月,无不令他眼界大开、身心俱净。

1639年四月,徐霞客抵达腾越州(今腾冲),这里也成了他人生旅程的终点站。
 
这次长达4年的行程,是徐霞客生平最远,也是最后的一次。

实际上他在归途中已经抱病,长年的奔波已使得他“两足具废,心力交瘁”,临终前,他对前来看望的友人说:

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一根竹杖、
穿着一双草鞋,凭一己之力行游天下,
虽死,无憾。

image.png
 
如何评价徐霞客的一生?也许遍寻所有的句子与词汇,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因为没有任何赞誉之词,能超越那样的荣光。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囊括,我们不妨选择最朴素的词句:霞客先生,是用一生的时光,去做了一件他最想做的事情。



正如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所说:“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千古奇书。

如果徐霞客泉下有知,或许会送给今人这样的寄语: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世界这么大,你要去看看!
走我未走完的奇路,
揽我未揽完的胜景。
 大丈夫,
 当朝临碧海、暮栖苍梧!

image.png



你,为什么要旅行?


许多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我们四处旅行,走走停停,看过山川湖海,听闻人间风月,最后还是要再次回归原来的世界。

那么,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通过旅行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旅行,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观天地。出发,是为了看看远方不同于此处的风景。

第二重,遇众生。我们想去看看在同一片蓝天下,远方的人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第三重,见自己。走过这么多路,看了这么多的风景和人,我们最终想弄明白的是: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要拥有怎样的人生。

image.png


观天地


“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看到了其中一页。”

旅行,是我们见世界的方式。我们跨过千山万水,走过人间四季,遍尝世间美味,经历昼夜颠倒,与一方方别样的天地相遇,视野越发广阔,心境也更加自由。

正如毕淑敏所说:


有人以为旅游只是照一些相片,买一些小小的工艺品,其实不然。旅行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


image.png




遇众生


当我们踏足陌生的土地,除了会看到陌生的风景,也会看到诸多我们未曾经历的人生。

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都在诉说着,这个世界无穷的可能性。我们因此得以不狭隘,不偏激。

正如余光中所说:




旅行的意义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更加长远。

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你的方式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加宽广,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image.png



见自己


行走过天涯海角,经历了世间繁华,看尽了山川湖海,尝过了离别悲欢,褪尽所有浩荡和惊奇后,我们终会发现,旅行的终极,还是为了见到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正如蒋勋所说:


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外在的风景,其实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旅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旅行的意义,也许从来不是“我去过那里”,而是“那里曾在我心上留下痕迹”。

就如书里说的那样:“当我满世界飞的时候,我是在收集经验和感受,但要消化它们,我必须安定下来,旅行为你准备了盛宴,等你回到家可以慢慢享受。”

人生路上,学会勇猛地出发,也期待温暖的回归。

image.png



疫情过后,许自己一次旅行吧


旅行,是无趣生活里的不期而遇,是平凡生活中的绚丽彩虹。

当你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时,或许旅行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从旭日东升,到晴空万里,从兔起乌沉,到月白风清……

大美中国,无论晨昏晴雨,都美得动人心魄。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待疫情退散,许愿向山河,相见于湖海;


共赏落日壮丽、星河灿烂,尝人间烟火。
找时间,来趟放空自己的旅行吧——

如果你要看海
祝“醒来时,世界都远了”
祝“面朝大海,春去夏来”

image.png

如果你要看山
祝“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祝“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image.png

如果你要看云
祝“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祝“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image.png

如果你要听雨
祝“身如水洗,心似水清”
祝“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
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

image.png

如果你要观星
祝“满船清梦压星河”
祝那个让“凛冬散尽星河长明”的人
正与你比肩


image.png



如果你要看草原
祝天苍野茫
祝“少年鞭响牧歌扬,姑娘舞动裙欢悦”

image.png

如果你要看沙漠
祝看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祝找到“那个在某处隐藏着的泉水”

image.png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无论是人生之旅还是美景之旅——
愿你在路上,既有滚烫的血液,又有澄净的眼神,
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脚踏实地的坚定。

不期而遇,“美”一个你!




本文来源:国学精粹和生活艺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