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文化馆】济南非遗系列|它们本自民间来,我用创新再把它们推向民间
发布时间:Jun 10, 2022 | 作者:
芒种时节,在章丘区白云湖畔,蒲草、芦苇生在湖与岸之间,形成一道碧翠的屏障。岸上,当地人在树下摇扇乘凉,不知名的白色鸟“倏”的一声从芦苇间飞起,飞向湖中心的大片荷叶。
非遗蒲草编织技艺传承人刘永峰的水云居就坐落在这片富有田园诗意的湖畔,蒲草生发,是他传承蒲苇编织非遗的材料来源。
从筐篓到“李清照”当一把蒲苇向往艺术殿堂
荷花、芦苇和蒲草,白云湖盛产三大野生植被。自古以来,湖区的人们就地取材,用芦苇和蒲草编织成筐、篓、草鞋等生活用品拿到集市换取柴米油盐。蒲草芦苇生生不息,白云湖蒲苇编织也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48岁的刘永峰家族祖居白云湖溿,祖辈们也是以编织为生,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6月初,记者采访他时,他刚从荷塘归来。他从客厅的一角拿出一个芦苇编织的凳子,经纬分明,非常精致。“过去的人们就是用芦苇蒲草制作一些生活用品,后来有了塑料等便宜产量大的材料替代,人们就很少再用了。”刘永峰说,芦苇和蒲草仍在,没有让编织技艺自生自灭的道理,既然它从民间来,它的传承的最终目的地自然也是民间。
刘永峰家中还放着正在编织的“李清照”。这是他计划用一整年来创作的编织作品。在他看来,他所传承的非遗,已经在创新的过程中,从过去的纯生活用品中延伸出一个分支,奔向艺术的道路。
“李清照设计高约三米,目前已经完成将近一半。”刘永峰说,如果蒲苇编织技艺只是停留在生活用品上,淘汰是必然的,想让它活下去,在更多场所焕发光彩,作为非遗传承人,就不能故步自封。
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刘永峰牵头成立了白云湖为民蒲苇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免费培训班,带领村民传承草编技艺。一根根蒲草芦苇通过村民精巧的编织幻化成大型的游船、可爱的鱼类、优雅的白鹭、巨大的荷花,具备十足的艺术感,常常令人眼前一亮。
刘永峰的创新,还体现在向青少年传播的过程中,近年来,刘永峰还开设了“国学课堂”。“我还创新了非遗+游学的模式,孩子们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室内体验编织技术,剩余的时间,带孩子们下荷塘捉捉鱼,玩玩水,让他们对芦苇蒲草和这自然生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他带着记者去塘边看蒲草,不无感慨地说:“孩子知道手中的蒲草来自这么美的地方,是不是会更加喜欢非遗?”
从“瘦酷帅”到“萌胖圆”当兔子王愿意“下凡”
在济南历下区后宰门街,杨峰那仅有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一个个兔子造型的泥塑。当杨峰与“兔子王”联系起来看,喜欢非遗的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兔子王脸上的“泉”字,萌胖的身体,摇摇晃晃的兔耳朵。
“清初画家石涛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我认为非遗也是如此。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杨峰说,这样的创新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的审美。“因为我就置身在时代之中,时代必然影响着我的创作,如果说受到了大众的一些喜欢,可能刚刚好在某个审美上,我的创新和大众有了默契和共鸣。”
过去的兔子王作为祭祀用品出现的时候是高冷有神性的,它的气质跟人是有距离感的,有着不可侵犯的威严;杨峰创作的过程中,会观察真正的兔子,观察小朋友的脸蛋,自然而然就创作出一些可爱的、萌的、圆润的兔子王形象,水到渠成地受到了人们的喜欢。
来自民间的喜爱,也在改变杨峰的思路——创新的思路正拽着兔子王“下凡”。时代在发展,风俗在消失,兔子王作为祭祀的玩偶的属性正在淡化。既然兔子王本身就来自于民间,为什么不跟上人们生活的步伐,赋予兔子王更多和人民生活贴近的功能和形象?
2019年,杨峰跟香格里拉酒店打造了兔子王主题客房,在那个主题客房里,床品、枕套、桌椅、抱枕、香囊、雨伞、拖鞋等等都甚至牙刷牙膏,都设计了兔子王元素,备受人们喜欢。
通过创新让兔子王“下凡”,杨峰用创新绕过了过往的固执。“过去我是排斥非手工的,但是现在看来,作为一个美术IP形象,我们最终目的就是延续它的形象,人们进一步从这个形象了解背后的文化脉络。”
杨峰认为,既然认定了传承非遗的本质是在人民群众中间传承它承载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兔子王,就不应该拘泥于形式,传承人可以多种材质、多种形式去尝试创新。所以他一方面坚持原始材料和手工,确保这项技艺不会失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声、光、电甚至各种高科技手段,最终都为了文化更好地传播。
杨峰说,它发展的目的地是人民群众,如果两条腿走路走得更快,为什么不呢?
它从民间来又重新走进人间烟火
无论刘永峰还是杨峰,多年非遗的传承和发扬,始终都有一个明确而笃定的指向——非遗从民间来,作为传承人要重新把它推向人间烟火。
这不只是非遗传承人的选择,也是济南的选择。
2018年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成立,站内大批非遗传承人入驻,并以工作室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和非遗作品的展示,让非遗走进“人间烟火”,可观可感并传承发扬。
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济南成功举办,全国94个曲艺类非遗项目、492名传承人齐聚泉城,演出128场,现场观众达3.7万人次,人们在“曲山艺海”中享受了非遗盛宴。
近年来,非遗更是创新各种形式,走向人民群众。2020年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济南启幕,“扁鹊故里”中医药研学之旅、“曲山艺海”民间艺术鉴赏之旅等5条旅游线路,让人们边走边看,边感受非遗的魅力。
2020年济南市制定出台《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鼓励传承人传承和创新,激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2022年的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非遗活态传承工程,办好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
济南让非遗在不断创新中走向民间,也是让非遗的发展坚持人民立场,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一路走来,这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口号也不谋而合——“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