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1

发布时间:Apr 1, 2024 | 作者:


第一章 白纸黑字的大雅文化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尊上的图像

世界文字有三大体系:表形、表意、表音。中国最早的文字隶属表形文字。

和世界各民族一样,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先民为了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从用实物——石头或手指,发展到采用刻痕和结绳来计算和记事,并利用简单的、不定形的图案来表达思维,帮助记忆。最早的原始图画出现在陶器上,以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彩陶为代表。在陶坯制作过程中,人物或自然界其他生物形象被先民用色彩描绘下来,经烧制后,在陶器口沿、上腹部、内壁、底座等部位留下了原始的文明密码与信息。被描摹的对象逼真生动,如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彩陶上,绘有张口露齿、作吞噬状的纺锤体大鱼和风趣的人头像。

又经过很多年,由原始图画发展成用简单的线条摹拟物状(图画文字)或用线纹刻成符号(刻画符号)。如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尊上的图像。陶尊腹部表面被硬物刻上直线和曲线。上部类似椭圆形球体,中部是振荡起伏的曲线,下部长短不一的直线构成参差的尖锋。有人说这是“炅(热)”字,有人说象征着太阳从山峰、波涛中升起,应释“旦”字,也有人认为表达了阴阳(日月)交合,诞生了生命……尽管释意未有定论,但确是图画文字的一个实例。时间在距今6500年前或稍晚,前汉字的第一种形态已出现。

半坡刻画符号

八卦图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留有距今4800-4200年前的各种刻符。那些“Z”、“S”、“T”、“X”、“L”等字母状符号,“廿”数字状、“米”形符号,印记着前汉字的第二种形态——陶器刻符,使我们由此联想到上古时代“结绳记事”和“契木为文”的传说。

无论是图画文字还是线纹刻符,并存于前汉字时期,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象形写实画逐渐发展,它的线条或增或减,更富有意义。它表示的概念固定化了,线条简略了,成为形象化的符号,并和语言的词发生了关系,有了一定的读音,具备了文字三大要素音、形、义,于是形成了文字。

传说伏羲时代黄河边上曾出现一龙马背负一图献瑞。伏羲根据它的图形绘成八卦,以八种不同的符号来象征事物,故名“河图八卦”或“龙书”。现代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无“八卦”痕迹,“八卦”是周代刻画以记事的符号。

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生有四只慧眼,可探研天地的变化。两只眼睛向上,观看“奎星圆曲之势”,另两只眼睛向下,“俯察龟文鸟迹之象”,恨不得把天地万物搜罗殆尽。仓颉的脸相传递着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渴求。他依类象形,制作文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以出礼乐,以兴刑罚”(宋罗泌《路史》)。有了文字的记录,天体宇宙万象的奥秘逐渐显示在人们面前,为人们所揭示、认识、掌握。于是,天地、神鬼、蛟龙惊慌失态,天下粟雨,鬼神夜哭,蛟龙潜藏。当然,相信文字由一个人创造是神话,但这一传说却至少告诉我们三点:一、汉字起源于实物的象形;二、文字的产生是阶级社会的标志之一;三、文字是人类走上文明的必由之路。

汉字字体有其自成体系的发生、发展过程。我国文字字体的嬗变可由下表得到启示: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文字,它的出现是我国已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之一。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可能已在使用文字。商朝建于公元前17世纪,从甲骨文以及青铜铭文来看,中国文字在商代后期已相当成熟。以后,为了书写的方便,减少了它的绘形性,加强了符号性,这就出现了冶刻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习称金文,从商开始,盛行于两周。大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相对于小篆而言,有了小篆后追称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为大篆;狭义则单称籀文。秦篆又称小篆,为秦统一后的文字。同时,一种简便书体——秦隶开始出现在竹简、版牍和帛书上。汉隶由秦隶发展而来,至东汉中期成熟,为官方正式使用的文字。章草则多是民间日常使用的便体,确立于西汉中期、广泛流行于东汉。汉末张芝创立今草,狂草则是草书中最狂纵的一支,唐朝的时代风尚为狂草提供了兴盛发展的空间。行书介于草、楷之间,实用性特强,东晋已相当成熟,至宋代臻于巅峰。在民间似隶似草字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楷书,在魏晋南北朝大体形成,至唐代正式确立。

综上所述,先秦两汉是篆隶的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各体具备,隶书向楷书过渡,行书逐趋成熟,书法史趋于高峰时代。隋唐则是楷书鼎盛时代,书写法则大体形成,颜、柳两大家把楷书推向成熟。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起,加快了行书个性化的发展。元代赵孟頫从晋唐古帖中找回失传的笔法,扭转了南宋以来书坛滑坡的局面。明清书法形态因政治禁锢、文网严酷、资本主义因素萌芽与西学东渐有了新的变化。明人尚势,崇尚新奇,清代碑学帖学,分道扬镳。

汉字在书写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这是由其主客观条件决定的:

(一)客观条件

特殊的造字法。汉字由线条组成,以象形为基础,有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字法。线条错综参差,组合稍有变化,字的风格则迥异。同一汉字在不同书写人、甚至同一书写人的笔下,可以一字千面,形态变化无穷。

特殊的书写工具。古代汉字是用毛笔书写的。毛笔最晚在战国已有实物可见,某些甲骨卜辞已留有朱书或墨写的痕迹。笔由动物毛制成,相对柔软而富有弹性,随意性很大,可自由铺展和收敛,从而产生粗细大小不等、变幻无穷的线条。

从甲骨、钟鼎、简帛到纸,汉字书写(冶刻)载体由硬到软,由小到大。纸的渗化性丰富了线条千变万化的表现力。

(二)主观因素

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开始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随着世事的繁复,思维的发展,人的审美感觉从朦胧到自觉,活动的目的就由实用转为审美。汉字书写发展成书法艺术,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不可抗拒的过程。由于书写经验的逐步积累,社会审美风尚逐渐形成,书写者笔下的线条逐渐与机械冷漠的自然形态脱钩,而积淀了社会的内容,转化成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予人以美感的线条。这样,孕育在书写实践中的书法艺术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后来更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的载体是文字,文字有内容。书写内容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学性丰富并深化了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了它的含金量。人们常说“书者,如也”,“字如其人”。书法作品是书写者道德、品质、情感、意趣、气节、操守、修养的演绎。换言之,书作是书家情感宣泄的载体。一幅成功的书作,可以使观赏者在享受到线条美的同时,强烈感受到书写者脉搏的跳动,与书写者拥有共同的喜怒哀乐。

汉字书写的艺术化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客观是基础,汉字笔画的复杂性与汉字线条书写的可变性是构成客观因素的主要部分。主观思维的发展则是书写向艺术转化的基因。

回忆与思考

-汉字是如何产生的?汉字书写又如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概述中国文字字体的演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