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7

发布时间:Apr 7, 2024 | 作者:


第七章 巍巍汉隶流光溢彩

汉群臣上寿刻石局部

新莽嘉量局部

自战国就已萌芽的古隶,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至东汉末成为典型的汉隶。两汉政府没有采取文字统一的政策,各种字体有充分自由生存的空间。大篆尚未消亡,小篆还在使用,古隶仍演化着,新兴的草、行、楷正处于雏形阶段,而最流行的则是汉隶。

两汉书法的遗存主要见于石刻和竹木简牍,另有铜器铸款和墨笔帛书。石刻有隶有篆,用隶为习俗常见的通用体,用篆则示庄重,如文帝后元六年(前158)河北永年出土的《群臣上寿刻石》。铜器铸款多见非隶非篆的书体,新莽始建国元年(9)的嘉量及铜籥的文字有篆形的结体以及隶的方折,可见一斑。竹木简与帛书均以隶书为主,此时隶书尚残有篆书的古意。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墨书》有篆的长形结体和迂回的用笔,好多字还拖着长尾,透露了汉前期隶书的特征——源于秦隶,且又有装饰性的发展。至于武威出土的墨书《仪礼简》及敦煌出土的《始建国天凤元年木牍》出现的蚕头雁尾及撇捺的左右分张,已开了东汉铭石体的雏形。整个西汉一代,直至东汉中晚期,逐变的古隶占主导地位,当时被称为“史书”。

汉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墨书局部

汉始建国天凤元年木牍

古隶经过整理与美化,形成左右撇捺分明、向背开张的汉隶。汉隶因外形如“八”字而又被称为“八分”。它的最大特点是以方折的笔道(笔运行的轨迹、动态的点画)解散了篆书圆转的笔道,并以左右分张的体势蕴含了强劲雄健的内张力。至东汉晚期,尤其是桓帝、灵帝时臻于成熟。后世所称的“汉碑”,指的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的隶书碑刻。《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熹平石经》《华山庙碑》等庙堂碑石相继建置,《曹全碑》《张迁碑》等半官方刻石陆续问世,《衡方碑》《武荣碑》等私家勒石频繁现世,《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等摩崖石刻纷纷出现,传递了大汉帝国四百年国势强盛的时代风貌与气度恢弘的人文心理。“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于一代之人与文者”(《艺概》)—清代刘熙载提示了时代精神与书风的辩证关系,概括了秦篆汉隶的基本特征,一语中的。

汉史晨碑局部

汉碑一般不列书写人的姓名。例外的情况也有,如《华山庙碑》有“郭香察书”(也有人认为是指郭香监督他人所书)、《武斑碑》为“纪伯元书”、《西狭颂》载“仇靖书”、《郙阁颂》明言“仇绋书”、《樊敏碑》记录“刘躁书”。至于《熹平石经》中《礼记》《公羊传》各石后的堂谿典、马日磾等人的姓名则明示东汉末以来书写意识的自我觉醒,作品的归属开始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