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30

发布时间:May 15, 2024 | 作者:


惊潮澎湃海边来

“宋四家”是指宋代四个行书写得特别出众的名家。苏东坡在宋四家中居于首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多才多艺,是宋代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苏氏一门占了三个席位。他的诗、词、散文均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绘画以墨竹开启了文人写意画的先河,书法更以“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而成为尚意派的急先锋。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尚意书风的代表作,后人称它为继《兰亭序》《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此帖为纸本墨迹卷,行书,录五言古风两首,凡17行,计129字(其中“子”、“雨”二字为衍文,误写后点去),苏轼自书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原件现在台湾。

元丰二年,苏轼因诗获罪,被关在乌台(御史台,汉代御史台广植柏树,乌鸦汇栖,故称乌台)监狱里,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做闲散的团练副使(名义上是管理地方军事的助理官,拿干薪,无实权)。至元丰五年,诗人已在郁闷与贫困中挨过了三个年头。寒食,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民间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禁止用火,改吃冷食。相传起于春秋,晋文公用以纪念不愿为官而被烧死的功臣介子推。元丰五年寒食前,黄州连续下了两个月的雨,应该是春和景明的季节却像萧瑟多雨的秋天。雨势如春江入户,小屋如渔舟,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诗人犹如奄奄一息的重病人,躺在雨水四漏的破屋中,病好起来,即使是少年,头发也该白了。小民因天灾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挣扎在死亡线上,哪里会想到已是寒食节,又那里顾得上不能生火的风俗。好不容易挖到些野菜,把湿芦苇塞进灶膛,团团白雾,浓烟呛人。煮熟野菜总能填一填干瘪的肚子,又活过了一天。想祭扫先人坟茔,家乡却万里之遥。而富贵之家仍是重门深闭,忙忙碌碌制作各种冷食在过节。第一首借海棠受风雨摧残,勾起自己被谪流落他乡的悲哀。第二首视野转向民众,超越个人,乌鸦衔着纸钱,乱飞乱咕,清明近了,朝廷已抛弃了自己,祖坟、故乡又在千里之外。村落小景已和即时的困境融而为一,郁闷、沉痛。苏轼对百姓的同情、对不顾民间疾苦的“君门”的愤慨发之于心,宣泄于笔端。他磨墨纵笔,连作两首古风,以肥壮雄健的苏体写就了不朽的书史。

该帖字前小后大,由工整到奔放。情感前抑郁后愤慨,如钱塘海潮,来自天边一线,渐近喷珠溅沫,再近惊涛骇浪,临到海塘,尽力一礴,水柱击射,半空飞雷。“春”、“屋”、“裹”、“寒”等横画多的字被安排得肥壮又密集,愈显情感的郁结,尤其是“(九)重坟墓”数字,横画排叠,密不插针,几乎令人透不过气来;“水”、“纸”诸字笔画虽少却写得或细劲或稀疏,笔端幻现了水气迷漫、荒冢累累,唯见乌鸦衔纸钱荒凉凄楚的一幕。苏轼以诗言志,以书写心,激愤之情,跌宕恣肆,纵横捭阖。自“破灶烧湿苇”句起,感情之闸一发不可收,哗然泻出。结尾的“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重墨浓彩,不拘形迹。诗人在哭自己、哭百姓,无暇考虑书写的诸多法则,末字“起”自成一行,已违背了“独字不成行”的法绳。然款字落在末行“起”的左下,为末行增加了重量,合为一体,和起首呼应。两诗苦雨伤民,基调萧索,落墨沉重,但诗人固有的襟怀旷达的气质也在不经意中有所流露。第二首“苇”、“纸”两字末竖下垂延伸,在沉闷压抑的映衬中更显出疏朗。字距紧密、行距开阔,又是一种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的手法,在大起大落的对比中,节律自然而明快。

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释文: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

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释文: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

宋苏轼前赤壁赋局部

苏轼少年学《兰亭序》,中年步武颜真卿、杨凝式,对本朝的李建中、蔡襄也有研究。他精通古今各种笔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通其意”,即以他的天才悟心,发现并掌握了书写的艺术规律,而且又敢于突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点画起笔凌空作势,逆锋入纸,微露锋芒,随即调整笔锋,中锋铺毫,按得重、提得起。因此,点画虽丰腴厚实,却在起笔轻灵小尖角的映衬中显得飘逸自如。转折处常用颜法暗过,捺的一波三折明显。但因用笔时有偃伏,故也不乏偏锋。体态新颖,肥而扁,却又欹侧多姿。章法直入杨凝式厅堂,以疏朗见长。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评语值得玩味:“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无佛处称尊也。”跋文道出东坡对前人创造性的借鉴,以及妙手偶得的意外效果。苏东坡自诩“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的书作是感情释放的自然产物,当然不露斧凿的痕迹。笔势俊逸雄强,天真烂漫、浑然天成。

苏轼作文吟诗,丹青翰墨从不离身,留下了很多作品。但他对自己的作品漫不经心,常无偿赠送给朋友、普通百姓,或用于与佛门弟子结缘。徽宗朝蔡京父子专权,苏轼的书作和文章遭到全面禁毁。政和以后,禁令松驰,社会上又掀起一股苏作的收藏热。苏轼《前赤壁赋》《洞庭春色赋》《天际乌云帖》《爱酒诗》《蜀中诗》《祭黄几道文》《归去来兮辞》等行书墨迹,以及楷书《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得以流传至今。

《东坡集》中涉及书论的有“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他总结前人经验,明确告诉后学,只有“笔成冢、墨成池”,才能成为名家;严厉批评了不学正楷、滥学行草的坏风气,追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自然真趣,自诩“出新意,不践古人”为“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