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文化馆】女性书作管窥
发布时间:Jul 2, 2024 | 作者:
女性书作管窥
历代传世书迹浩瀚,一番寻寻觅觅,时不邂逅一些女书家,一睹真容。现择几幅,略作述评,与读者分享。
蔡琰,字文姬,蔡邕女儿。汉末战乱,被南匈奴俘获,几年后,被曹操用黄金玉璧赎回。传说归途中感叹时世艰维、身世坎坷、母子被迫分离的惨痛作《胡笳十八拍》诗。宋《淳化阁帖》收录残缺的《我生帖》,二行,仅14字,为诗作的首两句。此作为章草,简笔连写、有大捺,基本上字字独立,却不乏勾连与牵丝。字形尚不稳定,方长扁都随字赋形。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形势递相映带,确得中郎亲手传授之妙。笔力劲倔,抑郁之气扑面而来,传递“书者,散也”(蔡邕《笔论》)的抒情功能,“极可观”(黄山谷《山谷题跋·跋法帖》)。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魏晋书画世家卫家的女儿。相传是钟繇的学生(据两人生卒年,卫夫人在钟繇死后四十余年才出生。两人的传承关系,只能是家族内部的击鼓传花。传说,折射着古人的英雄贤达情结),善行书与新兴楷书。此卷《卫近帖》为楷书,有钟繇楷书遗韵。点画传递着钟的劲挺有力,又见女性的秀媚;尤其是结体振荡有序,传绪着大篆和隶书的生命活力,演绎了先民动态的审美定势。前人评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宋陈思《书苑精华·唐人评书》),指的就是举手投足间的摇曳生姿。与钟繇相比,中心收射收敛了些,字形由扁平转向偏长。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第十年,圣历二年(699)六月,女皇在偃师县缑山仙君庙(今属河南省)立《昇仙太子碑》,亲自撰文并书。碑文为行书,兼有楷意草法。用笔爽利,点画刚毅粗犷,尤其是折处,斩钉截铁,似见其雷厉风行的铁腕,毕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碑首为鸟形飞白书,也佳。碑中有几个怪字,如“” (日)、“
”(月)、“
”(天)、“埊”(地),是武则天文字改革的见证。女皇以会意为主,造了常用的十二个字(一说十九字)。其中“曌”字是自名,意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为女皇自诩。尽管随李唐复辟,改革的文字自然废除。但在女皇统治时期,“臣下奏章与天下书契,咸用其字”(《宣和书谱》)。出土碑石如见“其字”,则断代明确。至今,我们还可以在河南洛阳关林廊庑“碑刻墓志陈列馆”的《大周故雍州参军侯令璋铭》文中见到女皇文字改革的实物例证。武则天“自我作古”的新意,是政治产物、个性使然,更折射了她对书法的知性。
汉蔡琰我生帖
晋卫茂漪卫近帖
唐武曌昇仙太子碑局部
自唐太宗推崇二王起,李唐皇帝尽是追随者。女皇和她前后两任丈夫,传承的都是大王。相比之下,太宗笔力畅达、字形颀长,媚娘则决断而略显扁方;与高宗相比,恣肆过之,俊朗逊色。不过,用腕的开合,也时不泄露女性的娟好和妩媚。
唐高氏铁弥勒像颂局部
唐吴彩鸾唐韵局部
唐二娘子家书局部
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行楷,太原参军房嶙妻高氏所书,以楷为主,兼有行气。碑文结体出自《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笔力劲健遒丽,字形较王字为短。
唐代是诗书的全盛时期,无论中原还是边疆,文人研习书法,武夫悍将不免技痒,甚至妇女小孩也跃跃欲试,社会水准水涨船高,繁花如锦。纸本《唐韵》写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67),传为女仙的吴彩鸾书迹。小楷,有如经生体,字中注释细若蝇头,然笔力遒劲、结体宽绰。更有一个泯失名姓的二娘子,一封普通的家长里短、嘘寒问暖的家信,因偶然的因缘(被作为经卷裱背),千余年后重见天日。笔力硬朗、用笔到位、字迹清隽娟好,令人如见一位弱女子,却有情义有担当,煞是可爱可敬。此封书信受到今人重视,因为它折射了唐代普通女子的书写水平。
管道昇字仲姬,又号瑶姬,她是赵孟頫夫人,赵雍赵奕的母亲、赵凤赵麟的祖母,崔彦辅王蒙的舅母,元仁宗引以为傲的女艺术家。书法学丈夫,前人有“与鸥波公(赵孟頫曾号鸥波翁,笔者)殆不可辨同异”(《佩文斋书画谱.董其昌〈容台集〉》)的赞语。《与中峰帖》是管夫人传世至今的尺牍之一。粗看,确是赵的风貌;细辨,则两者各有情貌。夫人书法圆润有余,劲挺不足;结体平稳求变更甚于夫子;字形以横势取胜,辅以疏朗的行距,内蕴淡出政治的企盼,皈依佛门,归隐田园的虔诚。
元管道昇与中峰帖局部
明邢慈静诗翰局部
明杨宛草书
明末,和董其昌齐名的邢侗,有个叫邢慈静的妹妹,也是书法家,以行草见长。苏州市博物馆藏有她的《杂诗册》手迹(本册被定名《邢慈静自书杂诗册》,内有《梅花》诗,应为王冕所作,署“自书”似为不妥。笔者按)。她向兄长学书法,笔势强悍凌厉,气脉通畅。由于用笔速利,点画的厚度、力度欠缺,尤其是右上折变折为曲过程中提按不到位造成的靡弱,弯勾、长撇时而出现收笔匆匆,或散锋、或鼠尾、或偏锋。
杨宛的《草书》条幅藏于江苏镇江市文物商店,笔力流畅中存滞涩,结体瘦硬见娟秀,被董其昌誉为“绝无媚骨”。柳如是《联句》追踪虞世南的遗韵:撇短捺长,侧左展右;又偏出新意,变刚烈为丰柔,舍平画紧结为平画宽结,兼有虞褚。
清曹贞秀临玉版十三行
曹贞秀,字墨琴,长洲(今江苏吴江)人,生活在清乾隆道光年间,精小楷,多次临献之《玉版十三行》,曾刊石,受当时知识分子的追捧。其中一卷纸本,由苏州博物馆珍藏。此卷气定神闲,笔端缓缓流淌着娟秀清丽的气息;却因点画较平直、字形不够颀长、结体平整少欹侧而缺乏大气的俊迈。当然,这也是时代思维定势使然。
女性手迹流传之稀缺,和古代女性书家寥若晨星有关,并受制了闺阁之物不轻易流散于外的理念。但与男性书家并存于世的事实忽视不了,争艳斗妍的态势,也令人折服。她们和男性共同构建着中华艺术最绚丽璀璨的元素,打造着中华传统文化链上的每一环。
- 上一篇: 【钢城区文化馆】数码风光摄影:图解版1
- 下一篇: 【钢城区文化馆】海派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