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油画风景14

发布时间:Oct 14, 2024 | 作者:


传达


将意象中的作品传达出来。

1.启形

用铅笔起稿。熟练以后可以直接用油画颜色起稿,用一种透明的颜色,以画笔调松节油稀释,擦干一点,画出大概的形。注重构图。

2.色调

迅速地画出面积大的色彩,确定基本的色调。这是一个秋天的上午,晴天,有风。近景是水泥或石材的路面,呈S形延伸,中景是已经枯黄了的草坪和草坪上一排已现些许黄叶的柳树,远景是浓郁的树林和建筑。蓝色的水和天是画面的主色调,受光的地面是主色调的对比色彩。

润溪湖畔 50cm×60cm

3.塑造

从远景画到近景。先画蓝天,蓝天并不是一块平涂的天蓝色,头顶上的天最蓝,越往下纯度越低越亮,到接近地平线的地方天空甚至是暖灰色。太阳也会对天空的颜色产生影响,接近阳光的一边稍亮稍暖,远离阳光的一边稍暗稍冷。天空很平,为了使天空不“空”,画的时候可以画厚一点,甚至故意做点笔触。水面和天空的颜色比较接近,可以紧接着画水面。远处的湖岸线尽量画水平,越平越远,近处的湖岸上下变化可以很大,水的波纹可以解决“空”的问题。中景的柳树要注意它受阳光影响后的色相,画的时候颜色要厚,要富于激情快速地画出风的感觉。近景的地面要注意受光和背光的明度和色相上的区别,受光部可以适当地画厚一些,留下一定的笔触肌理。

4.调整

退到远处去看一下画面,对画作进行整体观察,再进行适当调整。检查一下疏密关系、虚实关系、主次关系等。总之,哪里不舒服就调整哪里,直至完美。

美庐一角 50cm×60cm

云淡风轻 40cm×60cm

虹关村口 50cm×60cm

河边的柳树 40cm×50cm

小桥 40cm×50cm

画面以一座拱形桥为主体,葱郁的远山,徽派风格的建筑,拱桥下面潺潺的流水似有鱼虾嬉戏,石板镶嵌的小路,花草错落于两旁,打破了小河的呆板,画面顿时灵动起来。典型的南方小景,安静而美丽。

霁雨 40cm×50cm

绿荫婆娑 50cm×40cm

老屋 40cm×50cm

绿荫里的小河 60cm×80cm

拱桥 40cm×50cm

小桥流翠 50cm×60cm

这三幅画是同一个景点在不同时期里的写生。不同时期的作者会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感觉,所画出来的作品也就会是不同的形态,用不同的手法。

守望 40cm×50cm

有个朋友对我说:“我最喜欢画中的两个破旧的房屋,仿佛是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相互依靠,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地守望着这片家园;又似乎是盼望着远在他乡游子的归来。”诠释得挺好的。

清晨 40cm×50cm

田间地头 40cm×60cm

南屏午后 34cm×45cm

屏山故里 50cm×60cm

清晖 60cm×50cm

流年碎影 50cm×60cm

农家小景 60cm×50cm

南屏古镇 34cm×45cm

小巷 40cm×50cm

整个画面除了中心部分的房屋用碎小的笔触勾勒出破屋的沧桑感外,其他部分采用的全部是刮刀的技法,这样的技法可以更好地表现斑驳墙体的真实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大量使用油画刀作画在我以往的作品中是非常少有的。

清晨 40cm×50cm

古桥 34cm×45cm

宏村南湖 34cm×45cm

晨曦中的宏村 60cm×80cm

用写实的手法表达一种静谧中孕育着希望的意境。画面表现一种现实的而又虚幻的古镇风貌,一排典型的安徽明清时代微缩建筑居于画中央,薄雾和山峦若隐若现地游荡在天空,晨曦透过那薄雾的间隙照在那古旧的民居之上,古老的村落焕发出一种处子般的魅力,像天鹅绒般柔软的阳光烘托出恬静怡人的氛围,给人以美妙、安详、和平的感受。犹如绿烟的垂柳近在画面之端,静谧的湖面上的荷叶更是把夏的诗意渲染得浓郁异常。

河畔人家 50cm×40cm

浣溪 40cm×50cm

午后 40cm×50cm

瓜藤 50cm×40cm

西递后街 41cm×28cm

弯弯的小巷 41cm×28cm

塔川 34cm×45cm

桃李成蹊 50cm×70cm

丝瓜藤 40cm×50cm

闹春 50cm×60cm

天上人间 40cm×60cm

桃李争艳 40cm×60cm

太行山居之一 40cm×50cm

太行山居之二 40cm×50cm

太行山居之一、之二是同一个视点不同视角画的两幅画,上午画一张,下午画一张。同一天画的画,作者的状态能保持一致,作品的风格也基本相同。

晌午 40cm×50cm

这是一幅180cm×180cm的大画,是我在太行山写生采风后的创作。画中那壁立千仞刀削斧劈般的冷峻山峰,那丰收山民堆满晒场的金黄玉米,景物的远近距离,色彩的冷暖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有一种震撼心魄的感觉。垂吊在框架上的几只玉米,给画面增添了些许的灵动和浪漫,又仿佛听到了大山深处飘来了劳动的歌声。此画只用了三种颜色,赭石、群青和中黄。少用几种颜色色彩更容易衔接、协调。

大山秋韵 180cm×180cm

利用全景式构图表现了我国西北地区一段古长城遗址,用浪漫的写实主义风格和细腻、朴素的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和坚强勇敢的精神。该主题风景是正能量的,是弘扬我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是鼓舞后辈勇往直前的油画作品。你看那黄土夯实的古长城从我们眼前一直向远方伸展过去,似乎是“龙的脊梁”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昔日的古战场如今已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了。《龙脊》告诉我们要珍惜和平。

龙脊 125cm×200cm

阳光明媚 60cm×50cm

秋歌 41cm×28cm

余晖 40cm×60cm

小径 29cm×23cm

画幅不大,约23cm×29cm。作画用的是较大的油画笔,前景的树干一笔而下,中景的松针随意点刷,色深气透。后景树叶用笔轻擦,渐远渐虚,虚实有度。前景的干枝、枯草,意到笔到,刚柔相济,画至激动时,用油画笔杆直接在未干的画面上刮出干枝枯草。色彩变化丰富,画为暖色调,虽绿色较冷,却尽力往暖里画,整个画面洋溢着生命,充满了阳光,夸张了色彩,增强了对比,灰度的把握恰到好处,不生,不火,用色主观性增强。

小桥 50cm×40cm

理坑 80cm×100cm

溪头 50cm×60cm

和风拂柳 80cm×100cm

春江水暖 40cm×60cm

风和日丽 89cm×145cm

村口 50cm×60cm

枝条上的润绿,在天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一潭碧水荡心怡神;灰色的老屋年代虽久,却仍然显出勃勃生机。那日阴天多云,空气如洗。画中的景物似乎都是固有色,冷暖变化微妙含蓄;但那柳枝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参差作用,既有变化,又有联系。值得注意的还有那随意点簇的草丛,运笔的方向、力度、冷暖的处理。由于阴天没有阳光的变化,这张画我几乎画了一天,这也许是我风景写生画得时间最长的一张画了。

清风 120cm×180cm

溪边 60cm×50cm

嬉水 60cm×50cm

枣树 50cm×60cm

田间小道 40cm×50cm

山雨欲来 50cm×40cm

美丽的田野 45cm×33cm

醉秋 40cm×50cm

小村秋居 40cm×50cm

西递日中 28cm×47cm

阳光依旧 41cm×32cm

南屏细雨 50cm×60cm

采用俯视的构图,白墙黑瓦,交相错落向远处延伸,高耸的墙壁夹着青石板路,消失于远方,我们似乎听到了巷中传来远古的脚步声,似乎是在叩问历史,思古幽情跃然画面。

沱川小院 60cm×50cm

庐迷山醉 80cm×80cm

庐山秋韵 80cm×80cm

起雾了 40cm×50cm

庐山冬日 50cm×60cm

秋高气爽 80cm×80cm

庐在晚秋 80cm×80cm

晴天里的庐山 50cm×60cm

将军楼 34cm×45cm

庐山人家 34cm×45cm

迷人的秋色 50cm×60cm

庐山十月 80cm×80cm

古驿道 60cm×50cm

河滩 40cm×50cm

秋天里的小树林 40cm×50cm

冬日 80cm×100cm

该作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了深秋时节和煦的阳光洒满农家后屋墙面上的情景。杂乱的石头有序地砌出了简易的农舍,错落有致的石壁构成般地留出了门和窗,门窗大小虚实、方中有圆、合里有开,有趣地对立而又统一着画面。希望的种子随意地点缀在墙上,浪漫的秋菊红白相间地盛开在墙脚下,促成了画面的冷暖对比。画作反映了山村农民平淡、朴实而又浪漫的生活。他们细致地品味着生活,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乡村一隅 89cm×146cm

金曲 89cm×146cm

静静的村子 73cm×100cm

鄱湖之晨 240cm×330cm

赣鄱大地 240cm×1600cm

鄱阳湖 320cm×1600cm

《赣鄱大地》将江西的主要风景在一幅画中表现出来。传统的油画是焦点透视,只能表现一个视域里的场景,就像照相机照相一样。而要将全省四五个不同风景区的场景画到一幅画里就要用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所谓的散点透视。用云雾来衔接,强调意境、淡化光影、统一色调,甚至用中国画的勾线语言来表现。

岁月如歌(三联画) 120cm×240cm 2000年

特殊形式的联拼作品,可以表现更多的内容。在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下,可以再做一些时间和地域上的变化。

《岁月如歌》画的是三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时间上是早上、中午、晚上。此作品在外框的形状上,采用了中间那幅画的房门的造型。

东方晓 180cm×2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