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明清名画09

发布时间:Dec 9, 2024 | 作者:


中西合璧—郎世宁《高宗大阅兵图》


《高宗大阅兵图》,清代,郎世宁作,绢本设色,纵322.5厘米,横23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宗大阅兵图》这幅作品是西洋画师郎世宁在乾隆皇帝29岁时所画的戎装像,是郎世宁的盛年佳作。画中的乾隆精神焕发,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为了适应当时宫廷的审美需要,这幅画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却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处的草叶近乎于西方的静物写生,而背景中的远山则是中国传统的山水技法。

《高宗大阅兵图》

异域画师,历经三朝

郎世宁,这位意大利画家在北京紫禁城呆了51年,先后侍奉了清朝康、雍、乾三朝皇帝,一路晋升,官至三品,他成为清廷画师中最受荣宠的一个。郎世宁为乾隆绘制了大量画作,从记录他的日常生活到大阅兵、出宫狩猎、南巡各种事件。乾隆改建“圆明园”的时候,还特地找来郎世宁一起商量设计图,并命他主持圆明园里“西洋楼”的设计工作,非常著名的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就是郎世宁设计的。

他19岁加入耶稣会,被派往热那亚学习绘画。他师承于巴洛克画家帕左,后来被派到葡萄牙,为女王的两个孩子画像。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七月他受耶稣会的派遣,来到中国,11月由神父马国贤带入宫廷晋见康熙皇帝。在郎世宁等待皇上接见的时候,太监用中文同他交谈,他却因为听不懂中国话而不知所云。太监很恼火,而且他的名字太长太复杂,于是在太监的要求下,他被称为Lang,后来干脆使用中国名字“世宁”。

郎世宁刚到中国时,正是康熙执政时期,当时朝廷对外政策相对严格,传教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如果有一技之长,外国人也可以进入京城为皇帝服务。好在郎世宁在意大利已经是初露锋芒的画家,他幸运地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并留在紫禁城里成了一位宫廷画师。

在电视剧《宫廷画师郎世宁》里,有这样一个桥段,说当时郎世宁奉旨在宫内为中国画师开设西洋写真课,为了保证讲课效果,他坚持要找个人体模特来画。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一下子震惊朝野上下,然而康熙也不生气,只是批示“不许画男,亦不许画女”,就让他带着学生在密室画了裸体的太监。戏说还是真实历史,无从考证,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当时郎世宁还不能为皇帝妃子们作画。

郎世宁《午瑞图》

康熙皇帝说,不要“阴阳脸”,郎世宁就只画平面,不再采用西式油画的立体画法,史称“郎世宁新画体”。随之,他自己也从汉语都说不顺溜到慢慢变成一个中国通。

1720年,康熙下令禁止外国人传教。雍正继承皇位后,情况就更加糟糕了,1722年,雍正颁布法令,将没有在朝廷任职的外国传教士一律逐出京城。对外国人的态度,雍正比康熙更加严苛,人们就开始纷纷猜测,这位“前朝洋画师”一定要被冷落了。然而,高情商的郎世宁早有准备,他在新帝登基的时候进献了一幅精心绘制的画作,令雍正龙颜大悦,一举稳固了自己在宫廷画师中的地位。郎世宁画了一幅《聚瑞图》,光听名字就已经赢了。郎世宁在上面画了一束插在瓷瓶里的荷花,取“荷瓶”谐音“和平”,他又在荷花丛间斜出两株稻穗,也就是“岁岁”。“岁岁和平”,不得不佩服,郎世宁把中国传统文化吃透了。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郎世宁被派到这里,画了许多装饰殿堂的绘画,很受雍正的赞赏。后来汤若望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青睐,允许他在北京建立教堂。郎世宁在1729年为北京两所教堂南堂和北堂画的组画《康斯坦丁大帝的胜利》是以西方透视原理画出来的壁画。一些看过他这个作品的中国文人都交口称赞。这两幅壁画一定也激起了雍正皇帝的雄心,他希望能与罗马的君主一比高低。

郎世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郎世宁在参与宫廷绘画的同时,也与皇室的其他人员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他曾为怡亲王允祥、果亲王允礼、慎郡王允禧等作画,流传下来的《果亲王允礼像册》《八骏图卷》《马图册》等就是此类作品。怡亲王掌管造办处,他让郎世宁在景泰蓝上画了不少装饰画。怡亲王自己雅好收藏,他让郎世宁为他私人画了不少的作品。宝亲王就是后来入继大统,当了60年大清乾隆皇帝的弘历。宝亲王与郎世宁非常亲密,经常跑到他的画室去看他画画。郎世宁此后在大清的朝廷上备受恩宠,是可想而知的。乾隆皇帝对他多次颁赐奖励。乾隆皇帝钟爱书画艺术,继位当年就立马提拔了郎世宁当首席画师,他甚至每天下了朝,就要到如意馆里去看他画画,令其奉旨修建圆明园夏宫,将一座极具异域风情的巴洛克风格宫殿建造在中式皇家园林中。教会的人士经常利用郎世宁的特殊地位,由他向乾隆皇帝代为求情,转递奏折。乾隆皇帝要将圆明园修建为夏宫,郎世宁秉旨设计。乾隆皇帝看了他设计的巴拉克风格的宫殿,确定采用“欧夷的式样”。

并且,郎世宁还为乾隆皇帝绘制了《高宗大阅兵像》。29岁的弘历身着戎装,骑着高头大马,气宇轩昂,精神焕发,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为将士们鼓舞士气。细看此画,会有一种使用中国画材料绘制西方绘画的感觉。郎世宁在画中,减弱光影对人、景、物的影响,尽量将其处理成平光效果,在配景的处理上,使用了渐隐法,有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背景效果。从画面可以看出,此时画家依旧在探索中国画法与西方画法之间的平衡点。

此外,作为一位宫廷画家,郎世宁为乾隆皇帝绘制了一系列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画卷。如《乾隆万树园赐宴图》《乾隆平定准部回部图》《乾隆平定西域战图》等。 清代最大的边患莫过于西域准噶尔部之乱,其首领噶尔丹与沙俄勾结,以伊犁为中心,攻略喀尔喀蒙古,袭击青海、西藏,侵扰哈萨克、布鲁特,准噶尔部之乱先后历时70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动用举国之力并多次亲征才予以剿灭,之后,新疆南部的大小和卓又揭竿而起,在天山南北进行武装叛乱,清政府又动用重兵历时两年作战才平息。在平定西域准噶尔部之乱和大小和卓之乱后,伊犁将军明瑞奏请乾隆皇帝调拨东北锡伯官兵西迁至伊犁驻防,完成清政府在西域的国防战略部署,由此1764年锡伯族的大西迁便拉开了序幕。

郎世宁《海棠与玉兰》

郎世宁《虞美人与蝴蝶花》

郎世宁《弘历采芝图轴》

关于这段历史,乾隆皇帝曾令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西域战图,同时为永传后人将此画制成铜版画,形成今日的西域战图册铜版画。由于这套铜版组画的成功,乾隆皇帝就将此后一系列的征战,均以同样的方式做成铜版画印刷,流存于世,以显示他的“十全武功”。清代乾隆时的宫廷铜版画除了《圆明园图》册20幅外,其余均为“战图”,《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乾隆平定两金川战图》《乾隆平定台湾战图》《乾隆平定苗疆战图》等6组,共62幅之多。

郎世宁为适应中国人的审美需要,使用正面受光,色彩的变化很小,保持脸部的光鲜,在头部的分解处才勾勒出轮廓。即使是后面背景的竹子,也是没有明暗和阴影的,但同时,在描绘一些具体的细部时,仍然保留了郎世宁在西方所接受到的训练,显示出了他对人物特征和性格的描绘能力。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1766年7月16日)郎世宁病逝于北京,这时他78岁。乾隆皇帝特地颁旨说:“西洋人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颇著勤慎,曾赏三品顶戴。今患病溘逝,念其行走年久,齿近八旬,着照戴进贤之例,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务府银叁百两料理丧事,以示优恤。钦此。”郎世宁葬在北京西阜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

东西合璧,宫廷时尚

郎世宁不仅为皇帝画像及绘制历史事件,乾隆时期他还为后妃画像。郎世宁画的帝妃肖像中,最有名的一个系列是《乾隆帝后妃嫔图卷》。长卷中是乾隆皇帝和他的11位妃嫔的半身画像,从头上戴的冬季服冠和脖子间的海龙皮领,可以看出来,画像的时候北方已经是冬天。妃子们按照地位高低,穿着缎绣彩云金龙纹样的正装前来画像,很像现在到照相馆里拍证件照。

为后妃画像的时候必须是机械式的,不能投入太多个人情感。不画画的时候,郎世宁也是不敢多瞅娘娘们一眼。据说有一次,郎世宁在御花园里写生,突然就碰见了乾隆皇帝和几位妃子在散步,郎世宁问完安后就站到路旁边,把头扭到一边不看。第二天,乾隆皇帝却故意问他这几位妃子他觉得哪个最漂亮。郎世宁则回答:“臣不敢看,臣一直在数房上的瓦垄呢。”乾隆一听乐了:“真的没看吗,那你数的瓦垄有几个啊?”郎世宁不假思索地答:“30个。”乾隆派太监去数,数出来果然就是30。这件事让乾隆觉得这个郎世宁很懂礼法,也就更放心他给自己的爱妃们画像了。据说乾隆也只看过该画3次,然后将画封存,降旨说如有人偷看该画,必凌迟处死。

郎世宁在康熙时的绘画,虽无档案记录可查,但从雍正元年开始,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几乎每年都有郎世宁绘画活动的详细记录。郎世宁的作品,也有油画、水墨画、水彩画和珐琅画,其画风亦中亦西中西合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宫廷画风格。为迎合各个皇帝的喜好,郎世宁总在调整自己的画技。康熙不喜欢油画,更无法接受西画中的透视法。为此,郎世宁学习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高难技巧,一笔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笔,也不能修改润饰,笔法稍有踌躇,便前功尽弃。为不在画上留有透视法中的阴影,郎世宁便在同一幅画中对山水或庭园采用不同的视点与角度。正是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让郎世宁的画作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为了纠正绘画的平面视觉,郎世宁向康熙建议办一所绘画学校,康熙没同意。这种境况直到1722年雍正继位后有所改善。雍正帝对于这位洋画师的作品十分赞赏,曾对一幅人物画图稿赞道:“此样画得好!”

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郎世宁用他的画笔记录了很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他官至三品,获得的荣耀,虽让众多宫廷画家难望其项背,但郎世宁为中国皇帝工作,任务却是相当繁重的。以臣子身份留在中国,中途没有回国的权利;他努力学习中国画技巧,为调和中西画法的不同,一些画作甚至采用“合笔画”形式,即写真处由郎世宁主笔,而背景、风光,则由中国画师创作。郎世宁在宫廷画师中的尊崇地位,也让他与众多画家有过多样合作,很多大型绘画,基本上都由他起草画稿,或绘制画中主要人物的肖像,再分与他的画友或弟子完成。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并不能代表那时欧洲绘画的最高水平,但他融中国工笔绘法和西洋画透视为一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画风。郎世宁将自己摸索成功的新体画,传授给传教士画家王臻诚、艾启蒙等人,同时将欧洲油画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画师,为清朝宫廷培养了众多兼通中西画艺又各有专长的宫廷画家。郎世宁先后有十几位徒弟,在乾隆帝时形成了实力雄厚的郎世宁新体画集团,为清代中国与欧洲文化艺术融通作出了重要和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