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4

发布时间:Apr 4, 2024 | 作者:


第四章 利剑出鞘砍蛟断鼍

唐初,岐州雍县三畤原(今陕西凤翔)发现了石制的鼓状物,共十只。它们由花岗石雕刻而成,外形似鼓而顶微圆,高二尺,直径一尺余,每面鼓的周边环刻着一首四言韵文,每首有一个中心,十首诗围绕着畋猎而展开,体裁与风格和《诗经》类似。按原石推算,应有六百余字,现仅存272字。原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内容涉及畋猎,所以也称“猎碣”(碣指圆顶的石碑)。近代学者一般趋向认为它为秦刻石,镌于春秋战国时代,铭文记载了秦国国君狩猎游乐的盛大场面。近年有学者考证事件发生在秦景公四年(前573),秦公邀来秦参加冠礼的周太子泄心(第二年即位为周灵王)经汧水(今陕西千河下游)到(今属甘肃省)畋猎竞技。周太子对秦君的关注,折射了秦正在兴起。也有人认为它出于周宣王时史籀之手,所以又有“籀文”之称。

石鼓文是玉石书法的一种。在春秋战国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使文字应用范围更广泛。识文断字的群体由早期的贞人、史官广及一般贵族、士大夫和百工。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更多、更便捷、更实用的书写材料被发现与采用,与金文书法同世并存的就有玉石书法与简帛书法。玉石书法有毛笔书写和契刻两大类。前者的代表是载书(又称“盟书”,为当时诸侯国间、诸侯与士大夫间订立的盟约和誓词,材料有玉、石两种,形体以圭形为主,间有璜形),后者的精品当推《石鼓文》。当然,石上刻有文字,并有确凿年代的最早物件应是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墓随葬品中的大理石卧牛、长条石磬和玉戈,上面分别刻有“司辛”、“妊冉入石”和“卢方皆(?)入戈五”数字。而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战国末期中山王墓区刻石上也有字数不多的铭文。但这些石刻文字,无论是就字数、词藻还是石刻的工艺而言,均不能与《石鼓文》相比。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韵文。

东周石鼓文局部

温县东周盟书

唐代见过石鼓文原石或拓片的文坛名家杜甫、韩愈、韦应物等都曾为石鼓文的艺术所震慑,吟诗高歌,其中流传最广的为韩愈的《石鼓歌》:

……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

这八句诗从正面为石鼓文开相。前四句介绍文字内容、字体的变异以及风格特征:利剑出鞘、砍蛟断鼍,实在遒劲得很。后四句不惜笔墨,连用比喻再现了石鼓文鲜活灵动的艺术形象:体势高雅、飘逸活泼,莫不是鸾飞凤舞,仙人飘飘下凡;点画饱满屈曲,状如珊瑚碧树,枝干交错穿插,火红与青碧相映,沉稳又热烈;笔力遒劲浑厚,活脱脱的金绳铁索,冷不防又配以壮美的扣纽加锁;激情奔放,宛似古鼎飞跃入水中,又如蛟龙像飞梭那样凌空腾舞,水柱冲天,溅浪飞花。

金文、石鼓文、小篆字体沿革图

石鼓文由殷周金文发展而来,它又是小篆的鼻祖。相对秦的小篆,后人又称它为大篆。将金文、石鼓文、小篆作一比较,即可清楚了解石鼓文的特征以及三种字体的沿革关系。

与金文相比,石鼓文的象形成分明显减弱,或化繁为简;采用等粗的圆线,扬弃了金文夸张的装饰;点画间距由不等而渐趋划一;结构章法渐变金文的大小不一、上下参差、犬牙错落为规整而开阔。如“车”字,金文为实物的俯视图,惟妙惟肖,石鼓文则作了省略。金文的“王”字末笔、“天”字首笔,或出现肥笔,或使用大墨点甚至墨团,石鼓文线条则单一。石鼓文“之”字中间直线与两边曲线间距基本相同,金文为左狭右宽。

石鼓文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入笔、收笔采用圆形,藏锋不露,沉着含蓄。转折处多用转法,偶见方折。如“马”字主笔作“S”形,“射”字左右两部多为迂回环绕的曲线,而左耳旁则用折线,如“阴”字。点画修长屈曲,如“既”字,右边末笔作三曲,“好”字末笔为两曲。点画曲折缠绕,圆润流美。笔画多的字,某个部件重复出现,如“流”字左右衍生;笔画少的就以线条的多曲避免干瘪欹侧的单调,如“于”字空间充实,结构饱满而平衡。小篆承沿了这些特点,并严格了等粗线条,严密了点画间的两两距离,强化了线条的修长屈曲,并变石鼓文的扁方字形为长方。



石鼓文线条粗细基本一致,点画曲折缠绕,圆润流美。

石鼓文圆润流转宽博,气度雍容恢弘,并留下众多之谜,诸如技艺精高,一枝独秀,绝唱一首,为何后无继响?石鼓为何物,其用途又何在?石鼓出现的年代等等。这一切赢得了后人的喜爱与神往。李斯、李阳冰、苏轼、康有为、吴昌硕都曾沉缅于石鼓文的临写与探索。近代吴昌硕用焦墨写石鼓,神韵毕现,为初学者提供了临写的典范(见“尾声”章)。

回忆与思考

-什么是玉石书法?它有哪两大类?各举例说明。

-分析石鼓文与金文、小篆的关系,试在本章提示外自己找字例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