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20
发布时间:May 5, 2024 | 作者:
君子藏器,二王的嫡系传人
唐太宗在政务之暇,喜欢和大臣们探讨书法真谛,或观看他们的书法表演。能和太宗切磋的前后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唐太宗学书法,常为写不好戈勾而烦恼。一天,他写“戬”字,把右边空出来,叫虞世南补上,然后拿给魏征看:“朕临写虞世南的字,很像了吧。”魏征说:“陛下的字,只有‘戈’旁最逼真。”太宗惊得好半天才回过神,连呼“好眼力”。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他幼年拜智永为师,学习刻苦,躺在床上也在被褥中划写。在智永传授下,虞世南成了二王的嫡系传人,受到太宗的青睐。唐太宗先学王羲之,长久不能得法,便就教于深谙二王三昧的虞世南,希望通过世南步入二王殿堂。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言,外貌儒雅温文,志性刚烈,正直敢言。太宗曾戏作艳诗,命虞世南唱和,被他以“体不雅正”正色严拒。太宗为表彰他直谏,当场赐绢50匹。在太宗眼里,他是身怀“忠谠”、“友悌”、“博文”、“词藻”、“书翰”五绝的人才。他一直活到81岁,死后,太宗伤感地悲叹:“无人可以与朕探讨书法了。”
虞世南传世书迹有石刻《孔子庙堂碑》《昭仁寺碑》《破邪论》,行书墨迹《汝南公主墓志》以及草书《前书帖》《论道帖》《关内帖》等。其中以《孔子庙堂碑》最脍灸人口,为他的楷书代表作。
此碑由虞世南撰文并书,记载了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23世孙孔德为褒圣侯,并修葺孔庙之事。庙成于贞观七年,虞世南69岁。
用笔以圆笔为主,尽管横平竖直,不偏不欹,正中平和,泰然舒坦;但一点一画、一波一磔都经过精思熟虑,变化于微妙之间。提按起伏,三过折笔,无一笔平铺直叙。如“旦”①字,粗看长横平坦,细辨前段微向右上,至中间略平右行,末端稍有下引势,中间一个制高点隐然可见。整个横画,如平静湖面,虽无风,也微起涟漪。即使是最短一横,既有微上翘势,又见其内在的起伏。他的戈法写得特别精到,“武”②字的戈勾,如强弩劲弓,可拉成满月,引箭而发。点画丰腴平和,貌似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君子,实则筋力内蕴,是刚强节烈、百折不屈的壮士。这种外秀内刚的风格被前人誉为“君子藏器”、“玉筋内含”,评价很恰当。
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斜正相倚,疏密相映,既凝重含蓄又灵动潇洒
从结体看,字形稍长,左紧右松,如“辩”③字左中两部分合而为一,变左中右结构为左右结构,“希”④字上中两部分连在一起左跌,下部“巾”右移,并以短竖勾的粗重增加了右边的重量,上下各部分的左右参差使“希”字重心虽左移却不失其平衡。“则”⑤字更写得出神入化:左边点画多却写得丰腴,右边点画少反而细劲,左右点画多寡粗细完全颠倒,却在左右的上下参差中稳重而立。左边首两笔凌空逆入,一入纸即铺毫,筑锋运笔明显,中间两小横化作点并有侧锋、中锋、长短、斜正的变化,底横取右上斜势,基部两点左长而重,右短而轻,更强化了左侧之势。左边末点内聚了一股向上的冲势,落得较高,轻轻一点,右边的短竖化为斜点,整个字左边奇重。然后书家又以筑锋写竖勾,一落笔就提起,以左弩势向下运行。竖勾首尾凝重,中间细而劲挺,末笔勾如矛头下插,钉入地中,既照应了左边,又支撑了整个字。“代”⑥、“承”⑦、“九”⑧等字的戈勾、捺、浮鹅勾右展夸张,有飘逸飞动之势。结体安排错综变化,粗细错位,揖让有礼,斜正相倚,疏密相映,既凝重含蓄又灵动潇洒。
章法上字距与行距都较大,宽疏明朗,风神萧舒。
《孔子庙堂碑》刻成后,各地来捶拓的了无虚日,车马麇集于碑下,堵塞了交通,不久碑石就被毁坏。虞世南很得意,把原拓献给太宗,太宗特赐他王羲之银黄印一枚。
汝南公主是太宗的第三女,夭逝,虞世南奉诏书《汝南公主墓志》,有草稿传世。这是虞氏书法惟一的墨迹本,写于贞观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书风萧散虚和,温润圆活,清俊流美,姿态风流。
《笔髓论》《书旨述》为虞世南论书著作。《笔髓论》在阐述草行真各体用笔异同的同时,强调“书道玄妙,必资神遇”“,机巧必经心悟”,不可“力求”,不可“目取”,提出于法外求“神韵”的观点,确是悟到了书法三昧。
唐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局部
唐陆柬之文赋局部
虞世南书法以筋骨见长,他的外甥陆柬之深受影响,有《文赋》一卷遗世。该卷有《兰亭序》的潇洒风韵,又有虞氏的圆劲,被后人称为晋韵唐法“双绝”。
中唐柳公权、宋代蔡襄、元朝康里、明时钱榖、清朝陈邦彦都受到过虞书的熏陶。
- 上一篇: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21
- 下一篇: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