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24
发布时间:May 9, 2024 | 作者:
铁骨铮铮说柳体
继颜真卿以后,中唐又出了一位敢于向二王挑战,开辟时代新天地的人物。他,就是柳公权。柳公权在楷书领域中又领风骚,与颜真卿齐名,历来有“颜筋柳骨”之誉。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文宗朝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他是风骨铮铮的铁汉,又是宽宏大度的君子。
穆宗皇帝还是太子时,在佛寺山门看到柳公权手书匾额,“国清寺”三字写得各有大小,合起来则既匀称又变化多端,心中仰慕。公元821年, 27岁的唐穆宗李恒刚坐上皇帝宝座,即召见柳公权,拜他为左拾遗(谏官),在翰林院任职,教皇帝书法。
一次,皇帝问他:“柳先生,依你看,怎样才能使毛笔发挥最大的功效,让人随心所欲书写?”
安史之乱后,唐朝历代皇帝都是些平庸荒唐之徒,穆宗皇帝也不例外。他沉缅酒色,极尽奢靡浪费之能事。然自唐太宗以来,唐各代帝王都以翰墨为祖法的一部分。穆宗向柳公权学书法,既是不忘祖法,也有兴之所来的冲动。这一切柳公权看在眼里,早已如骨鲠在喉。皇帝问起笔法,正中他的下怀。于是,他不假思索地说:
“陛下,依微臣看,至为关键的是心正。心正,笔就正了。”
皇帝听到“心正”,明白柳公权借题发挥,进忠言。他对柳公权敢于直谏肃然起敬,脸渐渐红了。
这就是有名的“笔谏”故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则光耀千古的佳话,柳公权也因此被誉为“柳谏议”。
柳公权生性淡泊,不计得失。当时,长安城乃至全国各地贵戚之家,安葬先人树碑立志,必须求得柳公权墨迹,否则子孙会被人耻笑。四方属国来朝贡唐天子,往往专门准备了珍宝与钱帛,公开宣称:“小邦仰慕柳大人的书名,专程来求墨宝。”柳公权所得稿酬数量相当可观,可是他并不看重这些财富。主管家奴乘机监守自盗,他也不在乎。一次,一箱珍贵的酒器杯盂在锁具完好的情况下失之夭夭,公权只不过淡淡一笑:“银杯成仙飞走了。”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唐柳公权神策军碑局部
柳公权的品性在他笔下得到充分的反映。他初学二王,后又遍学隋唐诸家,尤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他力变右军法,化腐朽为神奇,藉助颜体的纵势变化钟王的扁平,以初唐的瘦硬为颜体的过于丰腴增加了骨架,并效法隶书、欧虞中心放射的结体。书风骨格清健,风神整峻,却又疏朗淡泊,自成一体。柳体的形成是固守颜真卿定格的楷法的结果,他过分求“正”,标志着书写法则的全面确定,为后代学书的人提供了入门的规范程式。但也因为太“正”,又重骨格,隐伏着后代台阁体泛滥的先兆,后代学柳体的人,如果偏于骨力,会写得瘦骨伶仃,活如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瘪三。尽管柳体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但因难学,后世学柳体成家的可谓寥若晨星。这是学柳体的人不得不注意的。
柳体用笔干净利索,于清刚中见圆厚
柳公权传世碑版中流传最广的为《玄秘塔碑》,而楷书的精品当推《神策军碑》。
玄秘塔为贮藏大达法师的灵骨所建,裴休撰文,柳公权书法,邵建和、邵建初镌刻。该碑被称为柳书中“极矜练之作”(《虚舟题跋》),成为历代启蒙的范本,哪怕是平民小百姓,只要家有读书子弟,必藏有一本。笔者童年遭外祖母弃世,于治丧期间曾在外祖家的储藏室内翻到一本《玄秘塔》的拓本。尽管残缺不全,并可能已亲泽了几代人,但独坐外祖母卧室,对遗像临古碑,听楼下厅堂传来佛事道场钟磬木鱼法螺声声,眼眶虽仍噙着泪水,伤情、拂郁的心态却逐趋宁静,并朦胧地感受到来自历史积淀的神秘的召唤力。这本残帖,在十年浩劫中散失,至今耿耿于怀。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神策军是唐代禁军的名称,此碑记载了武宗皇帝巡幸神策军的事情,撰文人为崔铉,书写时柳公权已66岁。碑立于会昌三年(843),较《玄秘塔碑》晚二年,字亦稍大,更清雄劲健。由于碑在禁军驻地,少经捶拓,虽年久有剥落,但点画锋芒棱角俨然如新。原石早佚,传世仅宋拓上半册。
唐柳公权蒙诏帖
《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以方笔为主。横、捺、提的起笔多用方,如“水”①字诸点画的起笔。点的收笔、勾中竖的末端大多是圆笔,如“卫”②字中间部分的末竖与右边竖勾、“泽”③字三点水中首两点,“本”④字的中竖。“法”⑤字长横收笔采用颜体,有较大的顿挫。“星”⑥字的折继承欧体传统,先提后顿再转锋直下。柳体用笔注重逆势,甚至有夸饰性的强调,“家”⑦字首笔作竖点,横落笔张扬,笔意新奇。“之”⑧字捺笔一波三折清晰,“朱”⑨字短撇盘郁屈曲,积势凝结,出锋畅利。柳体用笔干净利索,于清刚中见圆厚。
内紧外松,呈中心放射式是《神策军碑》结体的一大特征。以“征”⑩字为例,左中右变形为左右,并参差穿插,向中心攒聚,长撇、长捺、竖适度延伸。“思”⑪字上下两部作均分安排,“田”中的“十”偏左,最后一横往左伸,“心”勾呈斜势偏右,形成中心攒紧、四体伸张的特点,在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气度。
《蒙诏帖》相传是柳公权的行草墨迹。公权墨迹流传极鲜,益显珍贵。
柳体骨力劲敛却又丰腴妍润,结体紧密又不失疏朗大度。临写柳体,必须在这两方面求得平衡。
- 上一篇: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25
- 下一篇: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