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28
发布时间:May 13, 2024 | 作者:
唐风余习,演说杨风子
唐末五代,在书坛上坐第一把交椅的当推杨凝式。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等,陕西华阴人。他的父亲杨涉是唐哀帝的宰相。朱温篡唐,杨凝式劝父亲不要把传国玉玺拱手让与新朝:“爹爹贵为宰相,国家到了今天的地步,您不能推卸责任;如果再把天子的印信交给新朝,即使保住了富贵,万年千载后史官将怎样来评价您呢?”当时朱温的密探遍及朝野,杨涉听了儿子的话,吓得浑身颤抖,叱骂道:“小畜生,要灭我全族了!”一语点破利害,凝式当天就装疯,这年他才35岁。从此,洛阳城里流传了他的一系列荒唐行径,他被世人目为“杨风子”。
每天早上,他都叫仆人准备好马车,到洛阳城内外各寺院道观游玩。一天,仆人问他去哪儿,他说到东郊广爱寺。仆人建议不如去西城石壁寺,他扬起马鞭:“到广爱寺。”仆人咕哝着:“老爷,还是石壁寺好玩。”他边挥马鞭责打仆人,边说:“就去石壁寺好了。”这滑稽的一幕直逗得行人拍掌大笑。
他外出游玩,回到家门口时,总嫌轿马太慢,宁愿拄着拐杖,步行入府。
一个严冬,家里的寒衣尚未准备就绪,有个老朋友到洛阳来拜访他,送了他五十两丝绵和百端绢。杨凝式把礼品全部送到借居的尼姑庵,让尼姑织成袜子,施舍给崇德寺、普明寺的和尚。家人饥寒啼哭,他也无动于衷。洛阳地方官看不过去,送了他一些衣服和粮食。家人难免埋怨,他却说起了风凉话:“我早知道地方官会给我送来的。”家人对他哭笑不得。
在军阀割据、政权迭变的乱世中,杨凝式这种佯狂自晦的处世方式,也确使他从容避过了各种灾祸。因有“文藻”受到五代历朝历帝的重视,又因有“心疾”而只任闲职,历经梁、唐、晋、汉、周,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太保,直到周太祖显德元年冬天过世,终年81岁。
唐杨凝式夏热帖
杨凝式行为乖张,举措失常,既为弭祸,又为求得心态的平衡。他长得很丑,五短身材,腰围大于胸围,虽聪明颖悟又正直,却不得不臣服于逆贼,求生存于乱世。他只有尽情地将恐惧、怨怒、愤懑释放在疯疯颠颠、希奇古怪的行动中,心绪才会得到片刻的安宁。他久居洛阳,遍游佛寺道院,遇到山水胜景,常为之留连忘返。看见破壁断垣总是喜欢得停下脚步,上下左右仔细琢磨,然后命仆人磨墨。等到墨浓,他随手拿起笔,一边口中喃喃有词,仿佛与神灵在交谈,一边纵笔疾书。洛阳城内外两百多座道观寺庙的粉壁几乎都给他题满了。他是以书迹来抒写心迹,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起开了先河。至宋代,这些墨迹还有留存,黄庭坚看后,感慨不已,赞美它“造微入妙”,并把它与唐代吴道子的画相提并论,称为“洛中二绝”。
杨凝式的书法师承欧阳询、颜真卿,出入二王。他善颠草,形多奇形怪状,落笔雄杰,笔力遒劲狂放,纵逸不羁,当时人把他与颜真卿并列,尊称为“颜杨”。
杨凝式的墨迹大多是断墙残壁上的即兴挥毫,在自然与历史作用下,早就毁灭殆尽。现仅存墨迹残纸行楷《韭花帖》,草书《神仙起居法》《夏热帖》,行草《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等。
《夏热帖》是大字行草尺牍,纸张破碎严重,存字不多,笔力刚健,变化恣肆却不狂怪。《神仙起居法》为小字草书墨迹残卷,仅存8行,记录了一种按摩法,写于后汉高祖乾祐元年(948),杨凝式时年76岁。清丽多姿,酣畅淋漓,字距随意性大,显得章法散乱。然法度仍在,恣肆天真,又潇洒自然,被黄山谷誉为“散僧入圣”。这种“颤笔”的写法是杨凝式惯用的笔法,折射了他心路的悸战与不安。现存墨迹有两本: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流入日本。《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书于后汉高祖丁未年(947),效法颜鲁公《祭侄稿》《争坐位帖》。笔画奇崛飞动,结字大小错综,墨色浓淡相间,米芾赞它为“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海岳书评》)。
杨氏诸传世墨迹散发着不同的情致,率性所为、自由放飞。书法是情感宣泄的载体,其内质的抒情功能被昭示,他是“钟有三法”的又一传人。
欹侧取态是杨少师书法最特出的一面,也是他以佯狂平衡心态的一种演绎。《韭花帖》尽管较他帖为规矩,但也不乏在险侧中入佳境之势:
一、虚实安排大胆又新奇。“实”字上下两部分离得很开,中间空阔,但由于上部点画与下部“贯”偏右,“毌”右倾,中间两小点与右竖粘成一片,“贝”侧左,两短横靠右,右边竖画与“毌”右竖连成一条略有左弩势的竖线,并与末点紧密相连,撑住了整个字,显得疏可走马,密不通风,黑白分明,真可谓险中求夷。“铭”、“察”等字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部件错位,往往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羞”字上下两部逆向展开,上部末横左展,中间的一撇又从长横右尽头出笔,上部产生一触即倒的险势;但由于“丑”字右移,横折夹角较小,内部短竖又偏右,下部重心明显右移。上下两部件以长撇为轴对称,在左右挪位中取得了平衡,同类有“伏”、“盘”等字。
唐杨凝式韭花帖
释文: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
三、上下数字结合成一个整体。“珍羞”两字中“珍”左边低于右边,目的为“羞”字空虚的左边增加分量。“珍”字虽有悖于左右结构左高右低的原则,但在整篇中却十分协调。“韭花逞味”四字中,“花”字点画劲细,右部上抬,是以前后数字的粗重以及“逞味”两字的左移来拨正重心的。《兰亭序》的似斜反正在杨凝式笔下得到了理性的发展。
唐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唐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局部
《韭花帖》每字上下左右的间隔都相当大,打破了隶书字距大于行距、楷书行距大于字距的传统,字距、行距稀疏空阔,字的撇、捺作了尽量展开的安排,特别是作主笔的捺一波三折分明;上下字间以搭锋承上启下;点画间虽乏游丝相连,但笔断意不断、形散而神聚;字与字间的呼应,行与行间的映带使通篇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在空旷宽阔的白背景下,一个个用笔严谨、点画合乎法度、形态流畅劲秀的黑字被映衬得精神矍铄,气韵横溢,这是以白醒黑对比的结果。明代董其昌从这种新的布局方法中得到很大启发。
南唐的李后主是五代书法史上又一个有影响的人物。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为南唐第三代国君,世称“李后主”。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诗文、音乐、绘画,特别是词作中显示了卓绝的天才,但绝不是一位安邦定国的好君主。结果国亡于宋,自己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李后主习字取法于欧柳,行书瘦硬清劲。他能把帛卷起来当笔使用,即兴写大字,世称“撮襟书”。并喜颤笔取势,时称“金错刀”。李后主是崇王派,他认为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是尽善尽美的,唐代的名家每人不过继承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样的评论,对唐代书法的创新,客观上产生了全盘否定的后果,这是种历史的倒退,僵化的复古主义方法论,对后世产生很坏的影响。如他批评颜真卿“如叉手并脚田舍郎”,宋代米芾也步其后尘,喟叹“古法荡无遗矣!”
李后主的书论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保守性,他的书写实践也难以与杨凝式比拟,他在五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在于他重视书法作品的收藏与汇集。相传他命篆书名家徐铉把皇宫秘府珍藏的书作汇集,刊刻于建业山房,摹勒上石,成《昇元帖》四卷。有人认为《昇元帖》是“阁帖”的鼻祖,为复制和保存古代书法新辟了一条通道。惜已失传,仅存明人据南宋海陵(泰州)刻本翻刻的《澄清堂帖》(即澄心堂,南唐宫殿名,此汇帖曾被安置在澄心堂内)十卷。其存在的真实性已得不到书坛的首肯。
五代南唐李煜书画题签
回忆与思考
-列表比较《龙藏寺碑》和《董美人墓志》。如何评价它们的历史地位?
-大唐社会造就生机勃勃书家的原因何在?
-何谓“初唐四家”?简述各家的书体特征。
-如临写欧体,如何关注平正奇峭的对立统一?
-清代刘熙载称褚遂良是“唐之广大教化主”,你是如何理解的?
-狂草的章法一般有哪几种形式?各举例说明。如果你在临写狂草,试以某一形式创作一幅作品,并阐述采用它的原因。
-李北海行书在结体上有何特征?
-颜体与柳体有何不同?如何评价两人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李阳冰的篆书与小篆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试比较汉隶与唐隶,说说唐隶有什么特征。
-唐代诗人无意为书家,落墨却时有佳作,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杨凝式人长得很丑,却写得一手好字,谈谈你的认识,又如何评价“字如其人”?
- 上一篇: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29
- 下一篇: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