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钢城区文化馆】中国书法37

发布时间:Jun 7, 2024 | 作者:


各民族书家涌动

元朝书坛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即少数民族中涌现了一批书法名家:耶律楚材,辽宗室后裔;康里回回、康里 ,新疆人;贯云石脱脱、那海、达鲁花赤诺怀、小云石海涯、泰不华、乌古孙良桢、达识帖木儿等,蒙古人;阿尼哥,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人;哈刺,理可温人;鲜于枢,鲜于姓氏本出自殷商箕子后裔,渔阳人,在金宋对峙中被视为北人。这种现象折射了种族、地域文化的隔膜正在消失。书法,这一汉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已为大元帝国境内很多民族所认同,成为各民族共同享有的文化遗产。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正在逐渐形成。

耶律楚材,字晋卿,博览群书,下笔成文。金宣宗年间为左右司员外郎。蒙古灭金,成吉思汗看重他的文才,召为左右。在蒙古开拓疆域的年代,他是一位重臣。身居相位的他又为元蒙立国缔造了法令制度。书步颜真卿、黄庭坚。晚年所作书画,更加劲健,如铸铁。刚毅之气,至老不衰。墨迹《行楷诗卷》雄健遒密,有晋唐气韵。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直寄老人,渔阳(今河北蓟县)人,后居杭州。他是赵孟頫时代惟一能与之分庭抗礼的人物。赵孟頫早在年轻时就和他结为莫逆之交,有诗回忆两人笃好的交情:

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夙昔。春游每驾舟,夜坐常促膝。

元鲜于枢韩愈进学解局部

元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局部

鲜于框英年早逝,赵孟頫十分伤心,常说:我曾和伯机一起学草书,伯机的才智与功力远远超过了我,我极尽全力也赶不上他。现在伯机死了,社会公认我擅长书法,其实只不过在无佛处称大罢了。这虽是谦词,也表明两人虽为同道莫逆,艺术上却是较劲的对手。以致有人中伤赵孟頫说他往往用自己的三幅字去换伯机一幅,然后把它烧毁。“南赵北鲜”是元朝书坛的“二雄”,终元之世,学书者多以两人为楷模。

鲜于框胆魄很大,善用悬腕。一次,陈绎曾向他讨教学书的经验,他把眼一闭,伸出右臂,作悬腕状,口中连叫三声“胆!胆!胆!”一副目中无人的狂态,勾活了他以书抒情、以气胜人的写意的创作心态。这种河朔雄气与赵孟頫风流儒雅、恪守传统的书风迥然相异,无怪赵孟頫要发出“极力追之而不能及”的喟叹。在气度与胆魄上,赵孟頫逊鲜于枢一筹;但伯机以草书出名,不像赵孟頫一专多能,这是鲜于枢不及赵孟頫的一面。

元康里巎巎唐诗卷局部

元柯九思宫词卷局部

鲜于枢小楷学钟繇,草书以怀素为师,兼学王献之。代表作有《渔夫词》、《韩愈〈石鼓歌〉》、《韩愈〈进学解〉》、《老子〈道德经〉》等。《行书诗卷》骨力强劲,笔意纵横,姿态横生,气度轩昂,有米字的爽利和黄字的张扬。浓墨重笔中时有散锋露白,相互映衬增加了视觉对比的效果。

元中期以来,一些书画名家开始冲破赵体的藩篱;晚期,这种倾向更为加剧,康里是其中最出众的。康里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今新疆)维吾尔族人。元顺帝时官拜翰林学士承旨。他博学多才,通览群书;刻意翰墨,转益多师。楷书师承虞世南,行草步钟王后尘,旁及米芾。陶宗仪在《辍耕录》里记载了他的一段轶事:他问朋友,一天最多能写多少字,朋友说:“听说前辈赵学士一天可写一万字。”他马上自负地说:“我一天可写三万字,从来不因为感到疲倦把笔放下。”日书三万可能有夸张成分,却也透露了他敢于超越前人的傲气,以及学习勤奋、书写速度惊人的事实。他的兄长康里回回也善书,效法颜真卿。兄弟二人为一时所重,有“双璧”之称。康里有《十二月十二日帖》、《渔父辞》、《唐诗卷》《述笔法》等墨迹存世。草书《渔父辞》册,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刚毅神速,光彩动人。赵孟頫独步当代之后,他是惟一可与之并驾齐驱的书法家。

诗人揭傒斯、画家柯九思,以及虞集、柳贯、黄溍等著名文臣,都是赵孟頫的后继者。道士张雨、文学家杨维桢开始求变。隐逸派四大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以画法作书,以书法写画,趣意盎然,并在画面留下大片的空白,题上大段文字,配以精美的款识,开创了画上题跋的新路子,中国书画艺术开始集书、诗、画、印于一体,明清相习成风。

回忆与思考

-赵体雅俗共赏的原因何在?

-以赵孟頫为例,试述“天资”与“功力”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元代出现了各民族书家涌动的现象?